词语同现验证法

二、词语同现验证法

如果汉语是母语,说话人通常都具有良好的语感,一般也能够大致说出近义虚词的差异。难点在于如何证明这一认识,并且还要让别人信服、理解。缺乏证明的看法,即使是正确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语言分析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手段,必须进行论证,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才是我们需要的。“词语同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验证方法,能不能同现一目了然。

1.近义虚词有时可以互换,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互换的条件制约,不可能是无条件的。比较副词“总”与“老”,当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的频率高或重复出现,两者可以互换。例如:

(1)你不要总(老)想着这件事,我不着急。

(2)妈是气糊涂了!总(老)说爸爸已经被他们弄死了!

即使可以互换,两者语义内涵还是有区别的。这就需要我们来证明:“总”强调动作或状态的结果性、无例外性;“老”强调的是动作的不变性、持续性。“总”常与“每”“无论/不管”等遍指性成分共现,而“老”不能与这样的遍指性成分共现。例如:

(3)每次去总(*老)不会空着手回来。

(4)无论是字句、段落、篇章,总(*老)要经过再三斟酌、推敲。

此外,在“名+总是/有+名”或与“要、会”等助动词连用时,都表示无论情况如何、归根结底、结果不出所料、必然如此、总共合计,这时“总”也不能换成“老”。例如:

(5)校园总(*老)是校园,不能把校园当成市场。

(6)就算见不着人,这牲畜总(*老)还在吧?

(7)离开祖国,来到异国,总(*老)有二十多年了。

(8)来回一趟总(*老)得七八天吧!

2.有时,两个不同的虚词,明显存在差异,一般情况很容易区分。但是有时可以互换,而且语义似乎也很接近,尽管我们可以感觉出来两者的区别,问题在于很难证明。这时就需要看哪些词语能够同现,还要看哪些词语不能同现。

比如时态助词“了”与“着”,“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着”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但是在有些句子里,这一对立就不明显了。例如:

(9)墙上贴了新生的照片。(自拟)

(10)墙上贴着新生的照片。(自拟)

我们可以感觉到(9)与(10)有点不同,但是又觉得两句的意思好像差不多,都表示新生的照片已经贴在那里了。差别当然是有的:“了”表示“贴”这一动作已经完成,并转化为持续状态;“着”则并没有显示动作的完成,只是显示“贴”这一状态在持续。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办法来证明呢?我们可以插入副词“一直(长期/始终)”这样表示持续意义的副词来进行测试:

(11)*墙上一直(长期/始终)贴了新生的照片。(自拟)

(12)墙上一直(长期/始终)贴着新生的照片。(自拟)显然,例(11)不能成立,而例(12)却成立。因为例(12)的“着”跟“一直”的持续义是吻合的,因此可以同现;而“了”主要是表示动作完成,“持续”只是它的派生意义,换言之,“一直”与“完成”义是相悖的,两者无法同现。

3.仅仅证明近义虚词两者的不同,还是不够的,最好能够进一步解释两者区别的内涵及其制约因素。比如在比较疑问语气词“吗”与“吧”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两个语气词都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句里,但是疑惑度明显不同。例如:

(13)今天是星期天吗?

(14)今天是星期天吧?

显然,“吗”字疑问句的疑惑度大于“吧”字疑问句,如果用数据表示,大体如下:

“吗”字是非问句【信≈25%;疑≈75%】/“吧”字是非问句【信≈75%;疑≈25%】,我们可以采用添加不同的同现词语来进行检测,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证明:

第一,插入副词“难道”,看能不能把这两个疑问句转换为反问句:

(15)难道今天是星期天吗?(自拟)

(16)*难道今天是星期天吧?(自拟)

“吗”字句可以变为反问句,“吧”字句却不能转换。其关键就在于“吗”字句的疑惑程度比较强,而反问句的本质是否定,从确信到疑惑,再从疑惑到否定,是语义上的连续统,疑惑程度越强,就越容易转化为否定。换言之,高程度的疑惑与“否定”只是一墙之隔。“吗”字句就很容易借助于反诘副词“难道”转换为反问句,“吧”字句由于疑惑度相当低,因此即使借助于反问语气副词“难道”也不允许转化为反问句。

第二,插入副词“八成”“也许”,看能不能把这两个疑问句变换为肯定倾向强的估测句:

(17)*今天八成/也许是星期天吗?(自拟)

(18)今天八成/也许是星期天吧?(自拟)

“吗”字句无法转换为估测句,而“吧”字句却可以。这是因为“吧”字疑问句的可信度比较强,在语义上跟副词“八成”“也许”的肯定性估测基本倾向一致,而“吗”字疑问句疑惑度比较强,在语义上跟“八成”“也许”相悖。从本质上说,这是语义一致性原则在句法上起作用。

4.这种同现词语检测法对同一个虚词的语义分化也是很有用的。比如“太+褒义形容词性成分或动词性成分”,有时候会产生歧义,因为“太”既可以表示“超量”,显示感叹和满意,也可以表示“过量”,显示过分和不满意。两者的区别方法是:看“太”和后边的被修饰成分间能否插入“过”,能插入,表过分义;不能插入,表感叹义。例如:

(19)秦干事觉得王景的想法很丰富很全面,就是太浪漫(太过浪漫)。

(20)在海边举行婚礼太浪漫(*太过浪漫)了!

5.这一方法对词语的辨析并且解释背后的原因有显著作用。比如“正”“在”“正在”,这三个词语在表示动作进行、状态持续上有相通之处,所以有时候似乎可以替换。例如:

(21)他正看着那张照片。(自拟)

(22)他在看着那张照片。(自拟)

(23)他正在看着那张照片。(自拟)

其实,这三个词还是有区别的。“正”着重指时间进行,而“在”着重指空间状态,虚化指动作进行态时,实际上隐含着某个空间地域,比如“他在看书”,实际上可能是“他在(某处)看书”的隐含式。“正在”既指时间进行态又指空间存在态。区分的办法有三个:

第一,“正”后接动作动词时,往往必须跟表示动作或情况继续的“着”或“呢”呼应,“正在”和“在”则不必这样。例如:

(24)*外面正下雨。/外面正下着雨。/外面正下雨呢。(自拟)

(25)外面在下雨。/外面在下着雨。/外面在下雨呢。(自拟)

(26)外面正在下雨。/外面正在下着雨。/外面正在下雨呢。(自拟)

第二,“在”主要显示方位,表时间是派生的,次要的,因此单独不能与表示方向的介词“从”同现,“正”“正在”则可以与之同现,因为主要表示时间的持续。例如:

(27)他正从家里赶过来。(自拟)

(28)他正在从家里赶过来。(自拟)

(29)*他在从家里赶过来。(自拟)

第三,“在”可与“又”同现,表示反复进行或长期持续,“正”“正在”不能。例如:

(30)他又在玩游戏。(自拟)

(31)*他又正玩游戏。(自拟)

(32)*他又正在玩游戏。(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