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了去了”的历史溯源

四、“A了去了”的历史溯源

我们感到困惑的是,“A了去了”究竟是从哪里发展而来的?换言之,“V了去了”跟“A了去了”是不是有内在的联系?或者说,后者是不是从前者发展演变来的?

其实,在历史上,“V了去了”早已出现。首先来看看“去了”的意义和句法位置:

a.如果“去了”跟前面的“来了”相对,则V应该都是移动动词,两者属于连动短语。例如:

(1)以后女儿像蝴蝶一样的飞去了。儿子又像小兔似的跑走了。燕子来了去了,叶子绿了红了。(陈之藩《寂寞的画廊》)

(2)看坟人坐在红砖屋前的石凳上,看着人们来了去了,慢慢地喝着酒,不时地仰脖望天上的云卷云舒,想着自己的心事。(曾明了《生死界(连载之二)》)

b.如果V是其他的移动动词,“去了”也还是表示移动义,是对前面V的补充说明;如果V后面有“了1”,“去了”的独立性显得比较强;如果没有“了1”,句子依然成立,“去了”就成了V的补语,而且这样的结构似乎更加符合普通话的说法,接受度更高。例如:

(3)如果我知道,我早就追了去了!(琼瑶《雁儿在林梢》)

(4)人们已经朝东面走了去了,再追,也来不及了。(冯志《敌后武工队》)

c.如果V不是移动动词,而是动作动词,则“V了去了”分析为兼语式似乎更为合理。动作的对象人或者动物也是“去了”的施事者。例如:

(5)今天刚刚上班,冯志明一个电话把杨清民喊了去了。(谈歌《城市警察(5)》)

(6)师父让黄太太请了去了。(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如果动作的对象是事物、东西,那“V了去了”就可以分析为连动结构,这里的“去了”,就是表示某个动作V以后随之而移动走了,有明显的“去掉”的意思。例如:

(7)你的房子又被别人抢了去了?(徐坤《热狗》)

(8)要用“四旧”的尺子一量,就再也没有地缝可钻,一古脑儿被抄了去了。(黄裳《书痴》)

d.引起我们兴趣的是还有一类动词,语义特征都含有[+消除]义,由这类动词构成的“V了去了”,其中的“去了”并非表示移动,而是表示“消失”。例如:

(9)我原留着来着,那会子李奶奶来了,喝了去了。(《红楼梦》八回)

(10)我讲的就是这个理。良心早就让狗吃了去了。(徐坤《热狗》)

动作的对象不管是人也好,物也好,反正“V了去了”的结果是没有了,消失了,这里的“去了”,是“去掉了”,相当于上海话的“脱勒”。“吃了去了”,上海话是“吃脱了”,表示“去除”义加上“完成”义。这对说话人来说,意味着发生了极端的情况,就程度来说,就是最高的。

至于“A了去了”,我们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只在《儿女英雄传》里发现一个特例:

(11)这话,知道是又左了去了,不好搬驳,只得说:“老爷见得自然是,但是也得配上点儿。”(文康《儿女英雄传》)

例(11)中这个“左”,可以解释为形容词,表示“差错”,也可以解释为不及物动词,且因为是孤证,也不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