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2”的整体语义固化进程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把“大不了”分为两个:
1.形容词:了不得(多用于否定式):这个病没有什么大不了,吃点儿药就会好的。
2.副词:至多也不过:赶不上车,大不了走回去就是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两个不同的词,还是一个词的不同用法。
“大不了”开始应该只是个形容词性短语。除了在比较句以及可能句里充当谓语成分之外,还能够出现在否定句以及反问句里,后面有被修饰的中心语,往往是“事情”“问题”等,前面还必须添加“什么”,表示轻蔑的否定义。由于这个否定的中心语总是“事情”或“问题”,在语用精简原则制约下,往往简化为“没有什么大不了”或“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在长期使用中进一步简化为“大不了”,其语义恰好就表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主观情态,而且主要充当状语,出现副词化趋势。这样,我们就把作状语的“大不了”叫作“大不了2”。
“大不了”当用作定语,修饰“事”“问题”“病”等,应该看作形容词。例如:
(1)在尤纳斯眼里,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新华社2004年新闻报道)
(2)我脑子清楚,手脚也灵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病。(凯旋《许世友三次自杀真相》)
(3)我只道甚么大不了事,原来就为这块砚台。(文康《儿女英雄传》)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所谓“大不了”的事情,可能是好的,可能是坏的,也可能是中性的。但是都出现在否定句或者反问句里。例如:
(4)我只不过有点儿喉咙痛和头痛,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傲慢与偏见》)
(5)我觉得伦敦除了店铺和公共场所以外,比起乡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好处。(《傲慢与偏见》)
(6)这是校长他自己误会,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冰心《斯人独憔悴》)
(7)人们常说大不了干嘛干嘛,最大不了的事情是什么?最大不了的就是失恋。(SOSO问问,2008-04-21)
例(4)“大不了”修饰的是“毛病”,贬义;例(5)修饰的是“好处”,褒义;例(6)(7)修饰的是“事情”,中性。不过后三例都是否定句,其语用目的主要是对对方或自己的一种安慰,表示无所谓,不必太在意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该格式在跟“没有”“有”组合时,常常省略“事(情)”,只带上“的”后直接充当宾语。例如:
(8)即便他们发现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9)很多旅客表示,接受检查没什么大不了的。
(10)几个铜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11)离婚有啥大不了的?又不是离情……(任艳春等《盆地里,那一桩传奇的姻缘》)
有时,干脆连“的”也省略,“大不了”直接作宾语。有趣的是省略了的成分往往可以补出来,而且句子通顺,语义不变。这显然可以看作是一种语用交际过程中的精简原则在起作用。例如:
(12)去见一见医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岑凯伦《合家欢》)
(13)他的经纪人夏松表示,这没什么大不了。(新华社2004年1月7日体育专电)
(14)他偷了那么多钱,多花一点又有什么大不了?(古龙《陆小凤》)
(15)去见妈咪有什么大不了,我又不是第一次去。(岑凯伦《合家欢》)
更为有趣的是这类形容词“大不了”可以移位到前面,比如:
(14′)他偷了那么多钱,大不了多花一点。
(15′)大不了去见妈咪,我又不是第一次去。
其表达形式更为简略,语义则表示“最厉害、最极端”的情况,有虚化的趋势,其频率远远高于充当其他成分的情况,这一移位是形容词发生副词化的必然趋势,所以看作出现了两个“大不了”,即存在另外一个副词,也是有道理的。
我们再从历史发展变化上考察,根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发现古代汉语语料一共出现77例“大不了”,除了1例属于短语,其余76例,其中有2例完全相同(大不了事!),属于五代的敦煌变文,其余74例全部是清代和民国早期的,63例都是作定语,或者跟“的”组合后作宾语,这些显然是形容词。只有7例是作状语的,全部列举如下:
(16)大不了藩台自己也自行检举起来,失察在先,正办在后,顶多不过一个罚俸。(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7)大不了罚他几角洋钱就了不得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8)管他天神天将,前来殛我,大不了一死。(无垢道人《八仙得道》)
(19)大不了的弃掉罗兀城,何必害怕哩?(蔡东藩《宋史演义》)
(20)世上的事都是人办的,并不在男女之分,大不了,头颅坠。(齐秦野人《武宗逸史》)
(21)其实这种事也很寻常,大不了我们即刻走路而已。(蔡东藩《民国演义》)
(22)我教会你骑射,大不了你也是张飞、赵云之流,怎么能成为七擒六出的诸葛丞相?(《雍正剑侠图》)
其实形容词也可以做状语,不过常常需要有“的(地)”的帮助,我们发现例(19)“大不了”还真的有“的”跟着。我们认为,“大不了”早期确实只是形容词,主要作定语,慢慢可以带上“的”后作宾语,接着“的”也可能脱落直接作宾语。形容词也可以在谓语动词或句子前面作状语,开始也可能带着“的”,慢慢地“的”也脱落,直接修饰句子或者动词性短语,这就是“大不了”移位后,从形容词变为副词的发展过程。
即使如此,作为状语出现的概率还不是很高。但是我们发现到现代汉语近期,尤其是当代,“大不了”作状语的概率开始超过作定语的情况,而且语义也悄然发生了分化,显示形容词开始副词化了,并且慢慢地句法功能与语义全面分离,最后变成了副词。这一变化,我们根据目前的语料判断是从清代,即现代汉语早期开始的。
我们调查华中师范大学语料库检索系统,搜得“大不了”一共115例,属于形容词短语的“大不了1”有25例;其他作状语的副词为43例,形容词则有46例(作定语19例,作宾语,包括带“的”或不带“的”27例)。可见,现代汉语里,形容词与副词的“大不了”出现的概率基本持平。这跟清代与民国时期的数据(副词只有7例,形容词63例)比较有很大的变化。
问题在于即使看作副词的“大不了”也可以接受副词“最”的修饰:
(23)一路想的都是车祸、急病,最大不了是被公司除名。(《作家文摘》1997年)
(24)最大不了,就算他们拍过拖,二哥如今都有芬姐姐!(岑凯伦《蜜糖儿》)
(25)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曝光、打击都不够及时、彻底和经常,最大不了,将现有的假冒伪劣商品没收销毁。(《人民日报》1996年2月)
可见,形容词“大不了”跟副词“大不了”还真的很难分开,或者说,“大不了”的副词化还在进行中,跟形容词的关系还似断非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