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熙先生语法研究的风格

(三)朱德熙先生语法研究的风格

朱德熙的语法研究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也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

1.善于吸取国外新的语法理论和方法,而且经过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改造,一切都要经过汉语语言事实的验证,因而有所修正,有所发展。例如,他指出:X1 Y1和X2 Y2同构的条件都是:(1)X1 Y1=X2 Y2(2)X1=X2(3)Y1=Y2,对于某些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来说,条件(1)可能是多余的,但是汉语里仅仅满足条件(2)(3)不一定同构,例如:

烤白薯(述宾)……(A1)  烤白薯(偏正)……(A2

2.善于吸取前人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把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关于动词“向”和歧义格式研究受到赵元任影响,关于形容词研究和语尾“的”的研究则受益于陆宗达、俞敏的《现代汉语语法(上)》一书。

3.善于抓住纷繁的汉语语法现象中某一个专题,而该专题往往能较好地体现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原则问题,所以具有“以小见大”“以实显虚”的特点。例如《说“的”》《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便是这类代表作。

4.研究理论及方法前后的连贯性和对此不断地进行完善、改进。这种连贯性使他的论文在总的方向上始终保持前后一致,而这种改进性则使语法研究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例如,变换方法开始时只是作为区分“狭义同构”内部小类的一种方法提出来的,发展到后来,则已成为证明是否具有相同语法意义的一种可靠的形式验证。

5.提倡“用朴素的眼光来看汉语”,对外来的理论与方法都要经过汉语的实践,并且作出相应的改进。如作者根据汉语中存在着“客人的到来”这样结构关系与功能不一致的情况,对布龙菲尔德关于“向心结构”定义作出了修改,认为“向心结构和它的核心关系包括语法和语义两方面。从语法上说,功能相同;从语义上说,受到相同的语义选择限制”。

6.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这一点贯穿了朱氏的全部研究,作者提出“变换式矩阵里的句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语义上都表现出一系列的平行性”。此外,还指出了“自指”“转指”以及“句法成分的提取”等新观念,这不仅对分析汉语语法,而且对其他语言的语法分析也都有普遍指导意义。

总之,朱先生是国内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新精神,研究卓有成效的著名语法学大师。几十年来,他坚持从汉语语言事实出发,不断地借鉴国外一些新的语法理论和方法,并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对汉语语法进行科学的精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富有启迪性的结论。并通过典型汉语语法现象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在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新的富有创见的看法。从而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语法理论框架而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他精湛的语法思想不仅仅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而且还将影响到几代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