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吗”
2025年09月26日
3.“吗”
(13)里边儿不认识可不就不让你们进去吗。(马光英《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陈述句)
(14)就那请安那个姿势,溥杰先生还做过示范吗。(王亨年《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陈述句)
(15)你也搞点市场调节嘛,让大家再说说。(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祈使句)
(16)你去找林总说一说嘛。(《1994年报刊精选》)(祈使句)
(17)黄书记高兴地说:“概括得蛮好吗!”(《1994年报刊精选》)(感叹句)
(18)毛泽东不以为然地说道:“我看这是出好戏吗!”(《1994年报刊精选》)(感叹句)
其中用于祈使句的“ma”,写作“嘛”,其实跟“吗”完全同音,只是因为“吗”的疑问用法非常强势,为了区别才把汉字写为“嘛”。换言之,这仅仅是书面上的区分,有点像“ta”在书面上分别写作“他、她、它”一样。可见,“呢”“吧”“吗”都可以出现在不同句类,包括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的句子末尾,而“啊”也可以全部出现在四种句类的末尾,这四个语气词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根本性区别,如果说有区别,只是在不同的句类里使用的概率有差异而已。
如果我们并不因为语气词“呢”“吧”“吗”也出现在非疑问句的末尾就否认它们也是疑问语气词,那么我们也同样不能因为“啊”都能够出现在非疑问句的末尾就否认它的作用之一是疑问语气词。或者起码说,这条否定的理由是非常勉强的,对所有的语气词,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换言之,现代汉语里的这些语气词本来就都是多功能的词,并非仅仅附属于哪一个具体的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