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量和主观量
汉语的重叠,既可以是构词手段,如“姐姐、爷爷、宝宝、娃娃、星星”,也可以是句法手段,而且是比较有趣也很有表现力的句法手段。
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形容词所显示的“变量”,对其内涵进行分解,区分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量”。在这些有关“量”的概念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形容词的“潜在量”与“凸显量”、“客观量”与“主观量”。
形容词潜在量、客观量:高(楼)、大(碗)、干净(衣服)、漂亮(姑娘)
形容词凸显量、主观量:高高的(楼)、大大的(碗)、干干净净的(衣服)、漂漂亮亮的(姑娘)
所谓“潜在量”,实际上也是一种“常量”“客观量”,指的是根据使用该语言的社区、社团的人们认知水平和习惯看法给予的规定。通常性质形容词就是用来表述这样的“量”,包括“物量”和“动量”。前者是针对名词的,后者是针对动词的。比如:
物量:大房子、小铁锅、高学历、低水平/干净衣服、漂亮姑娘、灵活措施、丑恶面貌
动量:大吃一顿、高喊口号、狂叫一声、瞎蒙他们/彻底解决、坚决克服、认真研究、客观分析
作为形容词的基本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质形容词,显示的是一种客观量,要注意,客观量并不等于定量。客观量取决于该社区的共识;定量则是确定无疑的量。比如这里的形容词“大”“小”“高”“低”,是符合该语言使用社区共识的常规标准。其房子是“大”还是“小”,完全是大家具有共识的。换言之,这里形容词的选择是建立在该社区使用语言者认知共识基础上的。这里的“大”“小”都是相对的,比如同样都是“大”,大房子跟大铁锅和大鼻子相比较,其实际尺寸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尺寸不同,但是仍然都可以使用“大”来描述其量。但是,一旦变成了“大大的房子”“大大的铁锅”,那就不同了。那是个变量,是个主观量,体现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性判断。当然,这里“大大的”也是建立在“大”的认识基础上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真的“大”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主观认识上是不是倾向于看作大。
物体如果符合一般常规情况,这在语言中处于默认状态,是无标记的。如在某一方面超出这一常规情况,就需要用“大”或“小”等来标示出来,与“大”一致或同向的有“高、深、宽、粗、老”等;与“小”一致或同向的有“低、浅、窄、细、嫩”等。以“大”为例,指在体积、面积、容量、数量、强度、时间等方面超过一般(常规量)或所比较对象(客观量)。例如:
(1)吴莫愁吧,你妈妈真会生你,大嘴、大眼、大鼻子、大嗓门,真棒。(人民网,2013-01-26)
(2)因此金刚石具有高硬度、高熔点、高绝缘性、化学稳定性、耐酸性等特点。
例(1)的“大嘴、大眼、大鼻子”是在面积、体积上超过一般;“大嗓门”是在强度上超过一般。至于一般是什么样子,则取决于百科知识与生活经验,即生活中见到的大多数人的“嘴、眼、鼻子”这些面部器官的绝对尺寸跟脸的比例;“嗓门”音量的高低程度也受制于日常听觉感受。例(2)的“高硬度、高熔点、高绝缘性”也是这样的道理。
而“凸显量”则是与“客观量”相对立的“主观量”,其关键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它必然以客观量作为基础,但是增添了说话人主观的认知与倾向。例如:
(3)大熊猫,小小的耳朵朝天翘。大大的头圆圆的脸,小小的尾巴朝天翘。戴着一对黑眼镜,身穿一件黑皮袄,脚穿两只黑皮鞋,走一走来翘三翘……(人民网,2006-07-13)
(4)它耳朵小小的;毛短短的;身子圆圆的;是黑白色的,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很可爱。(人民网,2005-11-01)
例(3)的“大大的头”跟“大头”比较,“圆圆的脸”跟“圆脸”比较,“小小的尾巴”跟“小尾巴”比较。显然“大头”是客观量,背后实际上存在着比较对象“常规量”:一是纵向比较本范畴内的其他成员。二是横向比较同类范畴的同类成员。量是超过还是没有达到一般?超过用“大”标记,没有达到用“小”标记。而“大”的重叠则显示出是主观化的标记,“大大的头”表示说话人主观性的判断,强调“头”看上去比较大的认识,是对这一客观超量的凸显。
主观量,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性感受,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就是完全这样的。比如“方方的脸”难道真的那么四四方方?“圆圆的脸”真的那么滚滚圆?其实不一定,只是显示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例如:
(5)个子不高,却敦敦实实;方方的脸上长着一对亮晶晶的小眼睛。
(6)我主人那没有血色、微榄色的脸,方方的大额角、宽阔乌黑的眉毛、深沉的眼睛、粗线条的五官、显得坚毅而有力。
(7)第三人却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
(8)一个约4岁的男孩站在他身后,一对溜圆的大眼睛,圆圆的脸蛋。
潜在量尽管实际上有量,但是处于潜在位置,不特别明确显示这个量。凸显量是说话者有意使之处于显著位置,渲染这个量。在句法形式上,潜在量与名词的组合常常是黏合式的,即不需要借助于“的”而直接黏合;而凸显量则必须借助于结构助词“的”或者“地”来组合。例如:
(9)父子俩,不论是鹅蛋的长脸,戴着眼镜的圆眼,还是大大的鼻子,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儿子的眉毛可比老爸浓得多。(人民网,2009-07-31)
(10)此时,他正为两位白人姑娘画像。画第一位夸张在鼻子,鼻子大大的,向前突起,尖端有点儿上翘,夸张而不失真;圆圆的脸,漂亮极了。(人民网,2012-03-27)
潜在量是指没有特别标明的量。如例(9)里的“鹅蛋的长脸”以及“戴着眼镜的圆眼”,那么这个“长脸”的“长”,到底有多长?“圆眼”的“圆”,到底有多圆?文中没说,那就是潜在量,不是没有量,而是没有说出来,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共知背景里。
与潜在量相反,凸显量就是说话人有意识要强化的主观量。例(9)“鼻子”是要凸显的对象,“大大的”是要凸显的量,这里有了比较的对象,一是儿子与父亲比,但比较的结果是相同“如出一辙”;二是跟一般人相比,是“大大的”,超过一般人的“鼻子”体积,这是所要凸显的对象。例(10)“鼻子”是话题,“大大的”是陈述,而“圆圆的脸”则是进一步的评述,补充“大大的”给人的感受。
可见形容词基式显示的量有三个基本属性:客观量、潜在量、常规量;而形容词重叠的量则拥有相对应的另外三个特殊属性:主观量、凸显量、变化量。两者显然不同:前者是记叙性的,后者是描写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