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虚词辨析的方法与理据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虚词辨析的方法与理据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近义虚词的辨析是难点,也是重点。当年,陆俭明与马真两位先生在《虚词研究浅论》(1982)中就“把握虚词的意义和考察虚词的用法”做过相当精彩的论述,举例中也涉及某些近义虚词的辨析,例如“往往”与“刚刚”“千万”与“万万”等,给我们有益的启迪。本文准备在此基础上,专门探讨近义虚词辨析的方法,并且进一步探究其区别的理据。

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本来就比较难掌握,特别是区分意义与用法都相似的虚词,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对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来说,首先当然需要依赖于我们良好的语感,但仅凭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精准性和解释性;如果作为汉语教师,要把语感教给外国学生,不仅困难了,更谈不上科学。因此,我们必须讲究辨析的方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进行近义虚词的辨析,最基本的方法是比较,但是,根据近义虚词的不同类型,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还可能需要采取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比较,换言之,需要进行多元比较和综合比较;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比较的结果最好能够找出可以验证的标记或途径,不能一味地依赖于自己的语感。最后还需要在理论上归纳出若干重要的原则和理据。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强调释义的三性:精准性、解释性、科学性。比较的方法则需要注意:多元比较和综合比较。

进行近义虚词辨析,必须注意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控制住其他条件,包括其他相关词语的多少、类型、次序以及句型、句式、句类等应该完全一致,仅仅只有被比较的近义虚词X与Y不同,这样才能够对平行的两个句子A与A′进行测试。如果A句成立而A′句不成立,那就可以将原因归结为这对近义虚词X与Y的差异。

本文涉及的虚词是广义的,泛指名动形三类主体实词之外的所有功能词,除了语法虚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也包括副词、量词、代词。本文语料与统计数据除标明出处的,均摘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以及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少数自拟。我们先介绍七种比较的方法:一、词语组合分化法;二、词语同现验证法;三、语素异同对比法;四、主观客观情态法;五、数据差异对比法;六、词源原型追溯法;七、多元综合比较法。最后再就理据的解释做一些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