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09月26日
引言
我们做语法研究,往往希望有一个纯洁的研究对象,有纯洁的语言,但那只能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没有进入现代社会的原始语言,也许是比较纯的;任何高度现代化的语言,发达的语言,广为使用的语言,其实都是杂交的产物。在北京话发展的历史上,不止一次受到非汉语的冲击、渗透和影响,阿尔泰语、女真语、蒙古语、满语,甚至包括日语、英语、法语,乃至俄语,在北京话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和身影。这一影响,不仅指外国语、外族语,还包括汉语自身的方言,它们跟北京话是兄弟姐妹关系;不仅如此,语言本身因为自身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剧变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超乎寻常的变化。
语言观念的变化,必然会给语言研究带来极大的冲击,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由原来偏重于静态研究转为在静态研究基础上偏重于动态研究。所谓动态研究,包含三重含义,或者说是三种动态观:
1.“语际接触动态观”:倾向于不同语言、地域方言以及社区方言的接触、碰撞与渗透,着眼于语言的横向互动的发展。
2.“历时演变动态观”:联系历史的演变与发展来研究汉语,着眼于纵向发展的进程。
3.“共时交际动态观”: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变化,着眼于语言运用以及语言应用过程中适配社会需求的变化脉络。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进行语言研究时,需要牢牢树立一种动态观念:把语言,包括语法,看作是一种永远在变化,不断在发展、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生命力的、开放式的、能够自我完善的网络系统。
在历时和共时这个纵横交叉的坐标上,语言永远处于运动的态势之中。我们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基本观念,才不会对语言的种种变化现象感到惊讶,才有可能洞察语言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