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反诘问

3.反诘问

从“不解”的疑惑到否定,只是一步之遥。语调是非问,只要发问人的语气稍微再强一些,就变成反问句了,而且这类语调是非问几乎都可以轻而易举添加“难道”“岂不是”“莫非”等反问副词(下面例句中【】内的副词是句例并不存在但是可以添加出来的),而且其语义倾向是一致的。例如:

(17)【难道】你连这个也相信?那些浅的文章是浅的人写出来的,叫“美化”。

(18)车主道:“有什么好讲,快交几十块啊,【莫非】想赖掉?乘不起就别乘,自己跑回来。”

(19)雨翔记起昨夜大意失脚盆,难道这脚盆能开口说话?

(20)当初梁粹君就栽在上海“夜不眠”,莫非这黑店生意兴隆又开了分店?

这几例,其实根本不需要对方回答,尤其是(17)(18)两句,发问人自己的后续句就明确显示了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可见事实上已经是反诘问了。后面两例使用了“难道”等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更显示了说话人的否定性的态度。可见,是非问中,最容易变为反诘问的就是语调是非问。

相比较,“吗”字是非问单独就很难理解为反问句,往往需要加上“难道”等反诘语气副词才可以构成,试比较下面几个例句:

(21)这种追求难道是一件值得别人同情的事吗?

(22)如今吕不韦难道会放过你吗?

(23)莫非这泥人的作者会诅咒一个爱之甚于自己妻子的女人吗?

(24)如果我们向齐王进攻,岂不是帮助吕氏叛乱吗?

以上“吗”字是非问,如果去掉“难道”“莫非”“岂不”,就变成一般的是非问了,完全没有反诘问的口气。至于“吧”字是非问根本不存在反问的语义基础,如上所述,即使加上“难道”等副词,也无法转化为反诘问。如果硬要添加“难道”等副词,问句就无法成立。

正因为发问人持否定态度,在话语里往往会有贬义的讽刺词语或句子夹杂。例如:

(25)读书就为钱,我现在目的达到了,还读个屁书?

(26)最后一个上车,这么伟大?

(27)余雄微笑说:“你受不了了?好戏还在后头。”

(28)你听说了吗,四班里一个女的考不好自杀了,你不知道?真是消息封闭,你在深山老林里啊!

语调是非问除了跟功能型疑问句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之外,我们还发现它还有几个有趣的特点:

第一,紧接着“怎么?”“什么?”的是非问,只能是语调是非问,不能是“吗”字是非问。而且后面的是非问几乎都可以变成反问句。例如:

(29)怎么?跑得不够快,挨骂?

(30)林雨翔,怎么一直不说话?今天不高兴?

(31)怎么?他打你了?

(32)钱荣没听懂,潜意识感到不妙,紧张地问:“什么——本子?”

如果“怎么”紧跟的是“吗”字是非问,其实这里都应该是反问句,都可以插入“难道”而语义不变。例如:

(33)“怎么,你又难过了吗?”章明清紧张地问。“还,还好,……你先……给我……一杯水,嘴里有点……”(曾卓《悲歌》)

(34)这时,邻桌过来一个既和我们认识也和那伙人熟识的小个儿,满脸堆笑对高晋和那人说:“怎么,你们还不认识吗?给你们介绍一下……”(王朔《动物凶猛》)

第二,如果是否定形式,这样的反问语气就更加强烈,惊讶、不可思议的意味更加浓郁。例如:

(35)你没看见现在杂志上这么这么多的交笔友启事?

(36)沈溪儿叫了起来,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37)林雨翔把话岔开,问:“你没有中文名?”

(38)你不知道?消息太封闭了,你那个susan也离市重点差三分。

否定式的“吗”字是非问,也很容易构成反诘问,即使没有“难道”等副词的帮助。例如:

(39)“不是说去南京吗?”susan一脸不解。

(40)你不是挺高兴吗?这次怎么了?

(41)只是我最近在转攻理科——看,这不是在补化学吗?嗨!那老师水平真破!

(42)咦,林雨翔,你不是说你不近女色的吗?怎么?

第三,正因为语调是非问并不真正要求对方回答,有时还可以只是表示一种打招呼,其实没有一点怀疑的意味。其前提是确认事实,不求回答。例如:

(43)“你吃过饭了?”谢景渊不计打水时雨翔弃他而去的仇,笑容可掬地说。

(44)寝室里剩谢景渊一人,仍在看书,雨翔问:“你这么早来?”

如果真想知道答案,就要添加疑问语气词“吗”。例(44)甚至于无法加“吗”,因为事实上对方已经早来了,根本不必提问。

可见语调是非问不论否定形式还是肯定形式都非常容易变成反诘问,因为从不解的怀疑到否定,往往只是程度加强就行了。而“吗”字是非问往往只有否定格式才比较容易变成反诘问,因为肯定形式的询问是常规格式,而否定形式询问则是非常规的,好像是出乎意料的,是在怀疑。试比较:

(45)今天是星期三吗?(自拟)

(46)今天不是星期三吗?(自拟)

例(45)是常用的肯定句式,属于无标记类型,语调平和,一般性询问求答,如果要变成反诘问,必须添加“难道”“莫不是”“岂非”等副词来帮助才行。例(46)是否定句式,属于有标记类型,所以就比较容易构成反诘问。至于“今天是星期三吧”,无法构成反诘问,因为发问人既然基本知道,只是要求对方予以证实,当然跟“反问”的激烈语气是不匹配的。

可见,“吗”字是非问与语调是非问的功能侧重是不同的。前者是因疑而问,以问为重,求答为主。后者是因疑生否,用问显否,表态为主。我们知道,“疑惑”和“询问”是不同的范畴,“吗”字是非问重在“求答”,目的是要求对方给以明确的回答;“吧”字是非问重在“证实”;语调是非问重在“倾否”,目的是显示自己从疑惑到否定的主观态度。正因为如此,“吗”字是非问可以作为话题的开头提出,不必受到语境的影响;而语调是非问则因为是有感而发,必然受到语境的制约,是对前面言行或情况的反应,不可能作为话题句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