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调是非问与“吗”字是非问功能比较

二、语调是非问与“吗”字是非问功能比较

语调是非问明显不同于语气词是非问,其最重要的特点,或者说必须有的前提,那就是发问人对所涉及的话题是基本持怀疑态度的。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怀疑态度,虽然可以从最基本的怀疑、惊疑,到嘲讽、失望、不满,乃至于愤怒。但是关键一点,语调是非问的怀疑,是倾向于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不以为然,具有明显的否定性倾向,但是并没达到反问句的完全否定;“吗”字是非问的怀疑,是真的不知道、不明白,属于求知性的。例如:

(1)梁样君迟疑着问:“依是——是——老k?”【怀疑】

(2)雨翔大惊,说:“你老虎屁股也敢摸?”【惊疑】

(3)雨翔随手拿起诗一看,笑一声,甩掉纸,冷言道:“这也是诗?”【嘲讽】

(4)雨翔悟出一层,不满道:“你连和儿子说话都成了‘特地’了?”【不满】

(5)“你找我谈心——就是谈这个?”雨翔失望道。【失望】

(6)“你说的?”林雨翔抬头,怒目盯住钱荣。【愤怒】

上面所引的例句都比较典型,因为作者对发问人心理状态进行了准确的描述,说明语调是非问确实有这样的功能。其实,即使文中没有这样提示怀疑心态的词语,语调是非问的功能也是清楚的。可见,选用语调是非问的关键,并非真的要求对方给以回答,而在于显示发问人的心理情绪和主观态度。这可描述为:因疑生否,用问显示否定性倾向。但是要注意,否定性语义倾向并不等同于正面的否定。试比较:

(7)今天不是星期天。(自拟)

(8)今天是星期天?(自拟)

(9)难道今天是星期天?(自拟)

例(7)是正面否定,没有任何的疑惑。例(8)是疑中带否,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未知1/3,否定2/3。例(9)实际上也是接近于全部否定,但是还保留着询问的外壳形式,是询问式否定。

把“疑问”区分为疑惑和询问,是研究细化的一大进步。至于对“疑惑”,历来是不加区分的,其实内部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认为疑惑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显示的是“知情度”,属于对信息的了解情况,疑惑就意味着“未知”,即对某个信息不清楚,不明白,它跟“已知”相对。“未知”有程度的差异:比如“今天是星期几?”就是完全未知;“今天是星期天吗?”未知比较强;“今天是星期天吧?”未知比较弱。

一类显示的是“表态度”,属于对信息的主观态度,疑惑背后隐藏着的实质就是否定性倾向,即对某个信息表示不相信,不理解,这跟“肯定性倾向”相对。否定也有程度的差异。比如“难道今天是星期天?”接近于完全否定。“今天是星期天?”否定比较强。“今天是星期天啊?”否定比较弱。

我们以前在讨论疑惑时,常常把“未知”跟“不解”混淆起来,许多问题就讲不清。所以把“疑惑度”进一步区分为“未知度”与“否定度”,我们认为非常必要。刘月华把“语调是非问”分为“S1+?”(回声问)和“S2+?”(接引性问句),后者的接引性问句,也就是我们这里讨论的“语调是非问”,她认为“有的‘S2+?’问句表示对所见所闻有些怀疑、惊讶,因而发问以求证实,这种问句以否定形式居多。”(刘月华1988:30)我们认为,这一判断是不准确的,关键在于发问人的目的并非“以求证实”,而是显示自己的主观态度,发问只是一种手段,因为事实上并不需要对方回答,显示否定才是本质。如果真的是要求“证实”,那就应该用疑问语气词“吧”。试比较:

(10)你怕了吗?/今天是星期天吗?(自拟)

(11)你怕了吧?/今天是星期天吧?(自拟)

(12)你怕了?/今天是星期天?(自拟)

例(10)询问对方是不是真的怕,真的是星期天,要求对方明确回答,而自己的态度不明确。例(11)是发问人已有一个基本判断,认为对方有点怕,今天应该是星期天,但是自己不能最后确定,所以发问以求证实自己的判断。例(12)显示发问人的态度是因为对方表现出“怕”而不以为然,自己并不认同今天是星期天,所以很容易添加“难道”构成反问句。三种是非问各显其能,形成互补。可见,只有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是非问的比较中,才能显示各自的特点。

发话人对语调是非问还是“吗”字是非问的选用,有明确的前提:前者的关键是必须有针对性,即必须针对先前发生的言论、行为或者事件,不可能是全新话题的开始。所谓的针对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首先是针对对方的话语上文或者传达的信息。例如:

(13)梁样君看完信说:“好!小弟,你有希望。”林雨翔激动道:“真的?”

(14)Susan拿出一个小手电,读完以后问:“你写的?”

第二,其次是针对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例如:

(15)这么好的人人要进来的学校,你还不想进?

(16)你们两个都没睡着?

第三,针对当时发生的某种客观情况。例如:

(17)他说完变成感冒的人,打了一个嚏。susan问:“你着凉了?”

(18)林雨翔听到要上楼,踌躇着不前。梁样君说:“你怕了?”

尽管选用语调是非问的关键不是要求对方给以回答,而在于显示发问人的心理情绪和主观态度。但是对方也可能给以回答(或者表态),这是另外一回事,跟发问人的主观态度无关。因为既然是问句,实际上也承担着发问的功能。例如:

(19)林雨翔不思索就说:“九点半多。”“晚上?”“晚上。”

(20)“全送给我了?”“没问题!”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凡是用“吗”字是非问的,作者的叙述语言通常都用“问”,很少用“说”或者“道”的。例如:

(21)那人便关掉随身听,问:“要吗?”

(22)钱校长拿出脚盆,问:“这是你的吗?”

(23)胡教导问下去:“批判现实主义的书读得很多吗?”

(24)“昨天睡得好吗?”susan问。

可是,凡是用“语调是非问”的,既可以用“问”,也可以用“说”“道”。例如:

(25)林雨翔听到要上楼,踌躇着不前。梁样君说:“你怕了?”

(26)雨翔大惊,说:“你老虎屁股也敢摸?”

(27)雨翔随手拿起诗一看,笑一声,甩掉纸,冷言道:“这也是诗?”

(28)雨翔悟出一层,不满道:“你连和儿子说话都成了‘特地’了?”

甚至于凡是用“问”的也可以改为“说”或“道”。例如:

(29)林雨翔把话岔开问:“你没有中文名?”——林雨翔把话岔开道:“你没有中文名?”

这说明作者在写作时的潜意识,“吗”字是非问真的在询问;而语调是非问可以理解为问,也可以理解为“陈述”。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一种语用倾向,因为我们也发现少数“吗”字是非问也有用“说”“道”的,但是数量明显比较少。例如:

(30)女孩脸上迅速一片红色,摆弄衣角道:“现在吗?”

(31)她淡淡说:“你很在乎那些话吗?”

疑问句,通常人们注意到了疑惑和询问两大功能,却忽视了隐含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求答。我们发现,现代汉语疑问句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的功能:表疑、提问、求答。不同的是非问句类型,在这三个方面以及话题功能的侧重点方面是有区别的:

表2 三类是非问的功能对比

“吗”字是非问未知度、提问和求答都是“强”,是在是非问内部相对而言,当然比起特指问还是差一点。“吧”字是非问其他跟“吗”字是非问一致,只是未知度弱一些。至于语调是非问则除了未知度是“弱”,其他几项都跟语气词是非问句形成对立。可见,首先是语调是非问跟语气词是非问对立,然后才是“吗”字是非问与“吧”字是非问对立。这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