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的内涵与外延

三、句式的内涵与外延

我们给“句式”下的定义是:根据句子的局部特点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所谓局部特点,即指具有鲜明的特色,易于辨认,使用频率高,在汉语实际运用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句式,正因为具有上述特点,可以从两个层面切入:一是完全从句法形式入手,看是否具有特殊句法标志,包括词语标记或者结构标记。二是从语义范畴入手,看是否显示某类特定语义范畴,或者某种语义角色是否占据了特别的句法位置。当然,如果既具有特殊的语法形式,又具有特别的语法意义,那就是典型的汉语句式。这两个层面还可以细化为四个角度:

1.特殊词语类:是以句中出现某个“特殊词语”为标记,这在形式上最容易识别,而且在语义功能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可见,特定标记、高频使用以及特殊语义是它的三大特点。所谓的“特殊词语”,通常有两类:

一是介词命名的,这类最突出。例如:“把”字句、“被”字句、“对”字句、“给”字句、“让”字句、“比”字句、“为”字句、“从”字句、“在”字句、“为”字句等。汉语虚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介词往往是引进动作的有关论元,所以几乎每个常用介词都因为其常用而且作用显著而被命名为“X字句”。

二是动词命名的,这些动词非常重要、特别,而且常用,例如:“有”字句、“是”字句、“来”字句、“进行”句、“加以”句等。这类句式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动词本身就是语法研究的重点,往往结合句子进行研究,以句式单独命名的迫切性不是太强。

2.特殊结构类:是以谓语部分的“特殊结构”为标志,在形式上有显著的标志,在功能上也有独到之处。这一类实际上跟句型有一定的交叉,要注意的是,句型是对所有的句子而言,换言之,每一个句子,从结构模式考虑,它必定属于某个句型。但是普通的句型,尽管可能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却因为普普通通,其他语言也都有这样的品种,显得很一般,人们很容易理解,所以不必专门介绍。而有少数句型,例如主谓谓语句、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重动句等,颇有汉语特色,需要专门分析。虽然这些句子在句型系统中会提及,但是无法进行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只有在句式部分才有可能进行专门的介绍。两者的句法地位是完全不相等的。

3.特殊语义类:是以句子的特殊语义范畴为标志,比如存现句、比较句、被动句、否定句、肯定句、估测句等。不过语义范畴涉及的面相当宽泛,无法全部在句式里讨论,所以一般只是就比较重要、比较特殊的语义范畴命名的句式展开。

4.特殊角色类:用语义角色在特定的句法位置出现来命名的,例如:受事主语句、工具主语句、施事宾语句等。

建立独立的句式系统,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就在于句式往往无法穷尽,大家对句式的内涵外延看法不一致,有的范围宽,有的范围窄。因此,我们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1.句型跟句式会发生部分交叉关系。比如“双宾句”“主谓谓语句”“连动句”“兼语句”等是句型的一种,可是它们也是一种句式。那么句型跟句式是否重复了呢?再说,为什么动宾句、动补句就不能入围句式系统了呢?我们认为,句型与句式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句型只看句法结构关系,句式则主要从在句子的局部特点出发看其语义及功能。换言之,动宾句、动补句等是常规句,就不必专门提出来讨论,但是施事宾语句、“得”字动补句就属于句式讨论的范围了。可见,常规句与特殊句是区别句型与句式在重要标准。

2.句式内部类型也可能发生某些交叉。例如“被字句”是指用介词“被”显示被动语义的句子。而“被动句”的内涵则要宽泛得多,包括由介词“被”以及表示被动义的“叫、让、给”的介词构成的句子,甚至于包括受事主语句,例如“饭吃了”。再如“比字句”是由介词“比”引进比较对象的句子。而“比较句”则可能包括平比句、差比句以及“不如句”。例如:“他好过我”“苛政猛于虎”“他跟我一样”“他还不如我呢”。这样,我们就需要把“比”字句和比较句区分开来。

3.句类和句式也有交叉,比如,反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但不是一般的疑问句,所以也叫作反问句式。再如,感叹句里的“好……!”(例如“好聪明的孩子!”)也是一种特殊的句式。从这个意义讲,句式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

因此,汉语的句式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其内涵可以因为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一定的宽容度、一定的多元性,不必强求一致。事实上,最重要的一些句式大家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作为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或者根据实际需求,句式的内涵完全可以有多有少。句式系统的建立是对汉语句型系统、句类系统的重要修补和拓展,将有助于我们加强对句子功能和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