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的双通道研究

(三)加强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的双通道研究

朱先生早期语法研究的理论主要来自结构主义,但是他从来也没有放弃过有关语义的探索,例如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一文中,他第一次把汉语的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大类,并且描述了这两类形容词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法意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他开始全面接触句法里的语义这一敏感课题;并且就形式与意义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通过对汉语歧义句式的分化,在研究方法论上有重大发展:

(1)根据平行性原则提出变换分析法。

(2)根据语义特征提出词语的次范畴分类。

(3)根据语义结构理论提出隐性语法关系。

陆老师继承并且发展了朱先生重视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之间双通道研究的优秀传统,强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验证,以揭示这两者之间的相对应又不相对应的复杂关系。他的贡献在于:

(1)指出句法结构是句法结构,语义结构是语义结构,两者不是一回事;

(2)指出主语和话题的区别必须有严格的形式标准;

(3)指出语义类别和句法结构的制约和反制约的关系;

(4)加强了语义特征、语义配价、语义指向、语义范畴的理论研究。

北大精神要继续发扬光大,关键就要在借鉴、引进国外有关理论的同时,重视语法研究理论的独创性与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