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双向互动视角
我们在研究框式结构时必须放弃“单视点”的做法,提倡“双视点”或者“多视点”的研究,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框式结构的可变项如果有两项,那么首先要从X看Y,再从Y看X。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构式义。比如框式结构“连X也Y”,先看X,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同类但程度不等的事件Mx(N1+VP)集合,比如说“M1、M2、M3、M4……Mx”,“连”就是要把其中说话者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选取出来,可以是M1,也可以是M2、M3,或者Mx。再看Y(VP),关键应该是一个集合的典型代表X与VP的实现关系。
该框式义表示(X+VP)这一事件意外实现或者未实现的可能性。
1.肯定式里,说话者主观认定事件(X+VP)最不可能或者最不应该实现,但结果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实现,即可能性意外强。例如:
(1)就连他昔日的政敌也对他表示敬意。(《人民日报》1995年)
(2)有的图书馆连书目都由主管部门定。(《人民日报》1995年)
2.否定式里,说话者主观认定事件(X+VP)最容易或者最应该实现,但结果出乎意料地没有成为现实,即可能性意外弱。例如:
(3)身子虚得连盆水也端不起。(《人民日报》1995年)
(4)大多数老百姓连火车都没见过。(同上)
可见,在双项构成的框式结构里,必须充分考虑到X和Y的互动关系,如果只是拘泥于其中某一个单项就作出判断,那个结论肯定是会有偏误。
第二,如果可变项只有一项,那么就要从可变项看不变项,再从不变项看可变项。框式结构“到底是X”表示对某种原因追究以后恍然大悟的意思,略微带有一点夸张色彩。首先观察表示原因的X,可能是人或事物,也可能是行为或事件。例如:
(5)到底是男人,有情有义,情义无价。(《MBA宝典》)
(6)到底是孩子,没发觉妈妈的情绪不对,扭头就要走。(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7)沙克到底是演过电影,一套动作完成得让观众阵阵疯狂地叫喊。(新华社2004年2月新闻报道)
(8)到底是萨芬技高一筹,他早早破发成功,很快拿下第一盘。(新华社2004年11月新闻报道)
接着还要观察不变项“到底是”。发现这一用法实际上是“归根到底是”“说到底是”的省略,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尤其在口语中,为了省事、便捷往往省略,从而为框式结构的形成提供了语境条件。例如:
(9)企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10)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民日报》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