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黄帝,据《史记》记载为传说中的五帝之首,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据说在黄帝时代,天下大乱,诸侯纷争,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轩辕黄帝善于用兵打仗,以征讨那些不按时祭祀天地鬼神的部落,讨伐那些作乱的诸侯。最后诸侯归顺宾服,黄帝建立了太平世界。黄帝不但建立了伟大的事业,而且还是一位擅长医药和养生之道,最后成仙得道的帝王。《素问》王冰注说:黄帝“铸鼎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意思是黄帝肉体成仙而去,所以只能葬其衣冠为念。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是特别重视研究自然和生命,倡导养生,追求“长生久视”的学派,所以追认黄帝为道家始祖之一。在汉代初年,黄老学派盛行就是证明。在《庄子》书中多次提到黄帝事迹,其中论养生最有名的是广成子和黄帝关于养生之道的对话。广成子训导黄帝说:“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中医学作为养生保健、祛疾愈病的实用技术,其价值追求与道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和道家一样把黄帝作为自己学派的始祖崇拜,古代有关养生保健的著述多冠以黄帝之名,《内经》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明,小时候就善于言辞,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长大后,敦厚朴实而又勤勉努力,到了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位。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行动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刚到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
黄帝不仅是一位善于平定天下、治理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而且是一位关心百姓个人生活幸福的慈悲仁者。因此,在治国理政之余,不辞辛劳与岐伯等通晓医道的大臣探讨医学和养生之道,为人们的健康长寿提供帮助。
黄帝发现他的时代的人刚刚年过半百就行动不便,身体衰老了;可是听说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寿享百年而行动自由。黄帝没有认为当时的人半百衰老是理当如此的,而是探求其中的原因。经过思考,黄帝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时代社会变化了,人的生理与寿命的长短也改变了;另一种可能就是人自身生活起居的失误造成的。对此,黄帝不能做出判断而提出来向岐伯询问。
由此可见,黄帝不仅满足于在宏观层面上把社会治理好,而且关心百姓的生活特别是身心健康问题。黄帝勤于思考从古今对比中发现问题,并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黄帝作为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种勤政爱民的精神值得今天的社会管理者思考学习。作为社会管理者不能仅仅满足社会安定的表象,还应该有更高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不仅满足于社会正常运转,而且思考如何使人民在物质、精神、身心各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