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所以说:疾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治愈。中医学认为外邪为病,首先侵入皮肤腠理,这时可以针刺腧穴,驱邪外出。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中医学虽然强调疾病应该及早治疗,但不主张在疾病剧烈发作时处理。这就如同两军作战,敌人气势正盛不宜正面迎敌,恐怕要两败俱伤。应该等敌军气势衰弱时攻击。《孙子兵法》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一思想被引入了中医治疗学。《灵枢·逆顺》云:“《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如疟疾在发作时的症状是突然高烧畏热而后有寒战畏寒。古代中医治疗疟疾,不是在其发作之时而是待其缓解后。
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这里的“轻”除了病情轻外,还指病位在上、在表,所以在治疗上因势利导,用轻扬宣泄的方法。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同样,这里的“重”除了病情重之外,也指病位在下在里,所以在治疗上因势利导,用攻泻的方法使之衰减。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中医的治疗原则是疾病初期病邪亢盛,相对正气也比较充足,属于实证,用祛除邪气的泻法;待邪气衰退,正气也相对虚弱时,属于虚证,用补益正气的补法。
病人形体羸弱的,应用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形”指形体肌肉。根据前文“形归气”“气生于形”的形气关系理论,可知“气”可以补益“形”。所以形体虚弱的可以用气醇厚的药物补养。“精”指五脏阴精。五脏藏精,五味入口,各归其经,津液各走其道,所以阴精不足的,可以用味厚的药物补养。
如病在胸膈之上,可用涌吐之法;病在下焦肠道,可用通泻大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性情急躁的,可以用按摩的方法使之收敛;病情属于实证的,可用散法和泻法。以上都属于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治法的因势利导法。
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前面说过治疗疾病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因为人体的阴阳之间存在着互生互用,相反相成的关系。辨明疾病在气分还是在血分,使它互不紊乱。“乡”,乡里,方所。这里指疾病在气还是在血。血瘀成实的就用疏通泻血法,正气虚弱的就用提升补益法。
本节论述了治疗疾病应该依据发病的不同阶段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法,体现了中国文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伟大思想,是中医学取得良好疗效的哲学根据。这同时也提示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这就是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认识原则和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