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黄帝问道:春天的脉象如弦,那么怎样才算弦呢?岐伯答说:春脉是肝脉,属东方的木,是万物开始萌生的气象,因此它的脉气弱软轻虚而滑,正直而长,所以叫弦。与此相反,就是病脉。黄帝问:什么叫与此相反呢?岐伯答说:脉气来时,实而且弦,这叫作太过,主病在外;脉气来时不实而且微弱,这叫作不及,主病在内。黄帝问:春脉太过与不及,都能够发生什么病变呢?岐伯回答说:太过了,会使人善忘,恍惚不适,目眩昏闷头痛;如果不及,会使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黄帝说:说得好。
本节详细地论述了春脉弦的形象以及太过与不及的形象和主病。在对脉象的分类中体现了平(正常)、太过、不及的三分法。这是古人通过对自然万物长期的观察发现的事物存在的三种基本状态。我们比较熟悉对事物的二分法。因为事物存在着普遍的阴阳对待的状态。实际上,平、太过、不及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状态,因此这种三分法也具有普遍意义。孔子曾经根据人的智力和道德水平把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三类。孔子又说过“过犹不及”。这句话实际上是以存在中、过、不及为前提的。
这种三分法也是中医学认识论的重要方法。五运六气学说认为五运主岁就有太过、不及和平气的不同。脉象也有平脉和太过、不及之异。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事,中、平都属于大量的常态,而太过、不及都属于少量的变态。因此,一般而言,中、平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而太过、不及则是人们避免的消极目标。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太过”是人所希望的,如智力的超长,道德极其高尚的圣贤等。这些虽然是人们希望的,但在现实中永远没有普遍性。另外,从人们占有财富的多少说,人们都希望自己是占有大量财富的少数者之一,但就社会而言,只有财富中等的中产阶级占多数,社会才是稳定的。
平、过、不及的三分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就是调整人性中的太过或不及使之合乎中庸之道。人的先天禀赋是有差异的,或太过或不及,这会对个人、他人甚至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应该以补其不及抑其有余的方法使之趋近于中道。《论语》中记载了一个有名的案例。子路问孔子:“听到一句有益的话是不是应该马上付诸行动?”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马上付诸行动呢?”冉求也问孔子这句话,孔子说:“听到了就应该马上行动!”孔子的一个弟子公西华不解地问,为什么两个人问同一个问题,老师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呢?孔子说:“子路这个人性格太急,所以要压压他;冉求这个人性子慢,所以要鼓励他!”中医也是根据病人的脉证而补不足,泻有余,治疗疾病。即便是今天,平、过、不及的三分法对于我们的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