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岐伯说:寒气侵犯于脉外,则脉受寒,脉受寒就收缩,收缩则脉屈曲拘急不舒,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就会忽然发生疼痛。但只要得热,疼痛就会停止。因而再感受寒气,疼痛就会很久不易好了。
寒气侵犯到经脉之中,与经脉中的热气相互搏结,就会经脉满盛,满盛则实,所以痛得不能按。寒气停留,热气跟随而来,冷热相搏,则经脉充溢满大,气血混乱,就会痛得厉害不能触按。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瘀不能散开,细小的脉络因之绷急牵引而痛,以手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所以按揉疼痛就停止。
寒气侵入了夹脊之脉,因病位较深,即使重按也不能达到病所,所以按之也无作用。
寒气侵入到冲脉,冲脉从关元穴起,循腹上行。所以冲脉的血气不得流通,那么邪气就聚集此处而不通畅,所以触诊腹部就会应手而痛。
寒气侵入到背腧脉,则血脉流行凝涩,血脉凝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为背腧上注于心,所以互相牵引作痛。用手按之则热气积聚,热气到达病所,疼痛就可停止。
寒气侵入到厥阴脉,厥阴脉连络阴器,并系于肝。寒气侵入脉中,血涩不得流畅,脉道紧急,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
寒气逆行侵入到阴股,气血不和累及少腹,阴股之血凝涩,在下相引,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脉凝涩,不能贯注到大经脉里去,因而血气留停,不得畅通,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
寒气侵入到五脏,则厥逆之气上壅,阴气竭绝,阳气郁遏不通,所以忽然痛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恢复,仍然可以苏醒。
寒气侵入肠胃,厥逆之气上行,所以发生腹痛并且呕吐。
寒气侵入到小肠,小肠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所以就大便泄泻而腹痛了。
热气蓄留于小肠,肠中要发生疼痛,并且发热干渴,大便坚硬不得出,所以就疼痛而大便不通了。
本节论述了十四种疼痛的形成机理,从病因讲都是寒气客于人体所致。具体说来有侵入脉外、脉中(内)、夹脊之脉、冲脉、背腧脉、厥阴脉,这些是在经脉之中。其次,寒气可侵入膜原,包括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和小肠膜原之间。再次,寒气可侵入肠胃,特别是小肠既可以为寒气侵入,也可以有热气蓄积而生疼痛。最后,寒气也可以侵入五脏而致严重的病变。可见,寒气可以侵入人体的任何部位。因此,防止寒气的侵袭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导致生病的气候变化因素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但在六淫中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的是风寒。风为百病之长,在《风论》中,对风邪为病已经有详细论述。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是恒温动物,气血的运行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密切相关。温度偏低,气血运行缓慢,人体代谢的废物容易储留,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很多病的发生都与寒气有关。一般感冒、咳嗽等都以寒邪为主因。因此,在养生方面应该注意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