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黄帝说: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能够决断疾病的生与死,区别开类似的疾病。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就像有日月一样光明,可以让我听听吗?岐伯回答说:对色和脉的诊察,是上帝所重视,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时候,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联系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脱离色脉诊法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化当中,观察它的奥妙,了解它的要领。所以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察色与脉。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法的要领。总之,气色的变化与四时的脉息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帝是极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掌握了这样的诊法,就可以避免死亡而生命安全,生命延长了,人们要称颂为圣王啊!

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疾病发生了才加以治疗。先用汤液十天,祛除风痹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再用草药治疗。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这样,病邪才会被驱除。近代的医生治病就不这样了。治病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辨别色、脉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起用汤液治内,微针治外。还大肆吹嘘,自以为能够治愈,结果,原来的疾病没好,又添上了新病。

本节论述了治病的三种不同境界。上工治病能够“理色脉而通神明”,通过色脉的微细变化,就能发现身体微小的疾患而及时祛除,所以能够“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故称为“圣王”。中工治病,至而治之,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也能治愈。下工治病,疾病已成而后治,治不法四时阴阳逆从,病大治小,结果是“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内经》倡导上工治未病,即养生之道;中工至而治之,虽然能够治愈,已经不如上工,但究属可嘉,可以肯定;下工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增添新病,祸害病人,必须否定。这里还是谆谆告诫,无论医生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有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自己的身体保持敏锐的感应能力,及时发现细微的变化,祛除病患,永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