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本节论述了平旦诊脉可以诊有过之脉,以及通过诊脉、察五色来观察脏腑形体的盛衰,来决断生死的道理。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如何?岐伯回答说:诊脉常在清晨,因为这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亢盛,络脉之气亦调和,气血未扰乱,所以容易诊出有病的脉象。在诊察病人脉象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从而分辨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还是衰,将这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来判别病人的死、生。

在缺乏现代检测手段的古代,医家要了解病人的疾病和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根据,只有依靠人的感官获得的直接经验,并通过理性的思考做出结论。因此,准确地获得感官的直接经验就是成败的关键。从世界观的高度说,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包括人自身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处于永恒的变化发展之中。运动变化是世界的根本属性。同样,人的疾病以及处于疾病中的身体状态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因此,准确把握变动之中的异常状态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古人认为要把握动态的变化只有通过“静”的方法。包括作为主体的诊察者和作为客体的病人以及周围的环境都以处于静的状态中为宜。本节提出的“诊法常以平旦”是从周围环境和病人的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方面考虑的。

“平旦”是诊脉的时间环境,其中也暗含着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病人的身体生理状态处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中,所谓“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所以,这时候最容易从脉象的变化中诊察病人的具体病变情况。当然,在“平旦”诊脉是最理想的,但在实际上是很难完全做到的。一般是要求来诊的患者充分休息后,气血运行相对平缓了再诊脉。以求得一个相对“静”的条件。

除了脉诊外,本节论及了“视精明,察五色”即望诊对于判断五脏六腑形体盛衰的重要性,强调把脉诊和望诊获得的直接经验材料综合起来分析思考的重要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