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所以春天邪气为病,多在头部;夏天邪气为病,多在心;秋天邪气为病,多在肩背;冬天邪气为病,多在四肢。四季邪气发病的部位各不相同,道理与上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是一样的。前面已经说明,可参考。所以,在本节经文的开头用了一个“故”字。
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仲夏多生胸胁病,长夏多生里寒洞泄泻病,秋天多生风疟病,冬天多生痹病。这是接着上文论述四季邪气发病的症状特点,所以也以“故”字开头。春天的“鼽衄”在上部(鼻)与春气相应。仲夏的“胸胁”与夏气(心火)相应。长夏的“洞泄寒中”在脾胃与长夏的湿气相应。秋天的“风疟”在肺与秋气相应。冬天的“痹厥”在肾与冬气相应。
所以冬天不做剧烈运动而扰动潜伏的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不发生颈项病,夏仲也不会发生胸胁病,长夏不会发生里寒洞泄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证、飧泄、汗出过多的病。本节是接着上两节四季邪气发病的特点,讲应该如何养生,避免四季邪气侵袭致病。鉴于四时邪气发病的特点,在养生活动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特别提示“冬不按”为避免四时之病的关键。这与《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的养生原则是一致的。因为冬三月为闭藏的季节,收敛而不扰动阳气是冬三月养生的关键,也是一年四季健康无病的关键。因为一年阳气的生发全赖冬三月闭藏的状况。就像夜晚不能很好地休息,白昼就不能很好地工作一样。
精对人体就如同树木的根本,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之时,应该汗出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病。这是在论述了避免外邪侵袭之后,进一步阐明健康不病的最后的根据还是自身精气的充旺。提示人们除了按照四季特点养生之外,最关键的是要保养好精气。由此提出了“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著名观点。这也正是《生气通天论》阳气以阴气为根基的观点。张介宾说:“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精耗则阴虚,阴虚则阳邪易犯,故善病温。此正所谓冬不按跷则精气伏藏,阳不妄升则春无温病,又何虑乎鼽衄颈项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