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岐伯说:阴是把精气蓄藏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如果阴不胜阳,那么经脉往来流动就会急迫快速,而发为狂病。如果阳不胜阴,那么五脏之气就会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调整阴阳,使之各安其位,才能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畅通。这样内外阴阳之气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真气运行正常。
本节论述了阴阳二气协调配合是健康的根本。前面我们说过,本篇是《内经》讨论阳气重要性的代表篇章。但实际上阴阳二气是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的,阳气的作用要依赖于阴气的供给才能充分发挥。在中国哲学和中医学思想史上有重阳的学派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整体上是重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阴是可有可无的。阴阳是不能分离的,阴是阳的基础,阳是阴的表现。因为阴阳双方地位作用的不同,给人造成阳似乎更重要的印象。虽然阴阳有着地位和作用的差异,但如果过分强调阳而忽视阴则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自然的本性。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古人认为事物的生存和发展依赖阴阳的协调配合,在事物的发展中阴阳起着不同的作用,相反相成。在语言表述上说“阴阳”,而不说“阳阴”正是表明阳的作用依赖于阴提供基础。最能说明阴阳之间这种协调配合关系的例子在传统文化中莫过于夫妻关系了。传统倡导的夫妻伦理关系是夫唱妇随,只有夫妻关系和谐才能家和万事兴。现在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有一个坚定支持他的女人。一个男人如果家庭关系不和、事事掣肘,又怎能在外面创立辉煌的事业?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是《内经》对阴阳关系的经典表述。体内储藏的阴精化生为阳气,阳气来源于阴精;阳气护卫于人体的肌肤体表,发挥固护身体的作用。这就是阴阳协调配合对于生命和健康的作用。如果背离了阴阳的协调配合,出现阴阳的偏盛,就会造成疾病。所以养生的关键就是调理阴阳,使“筋”与“脉”、“骨”与“髓”、“气”与“血”、“耳”与“目”(这些都是阴阳的具体体现),能够“和同”“坚固”“皆从”“聪明”,这样就做到了内外调和,邪不能害,气立如故而身体康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