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以上五节论述了“癃”“渴”“洞心”“变呕”“悗心”的形成机理,故篇名为《五味论》,而上篇无发病机理的论述,故称《五味》而不称“论”。
少俞回答说:酸味入胃以后,因气味涩滞,而有收敛作用,只能行于上中二焦,不能遽行出入。既然不出,就流于胃里,胃里温和,就向下渗注到膀胱。由于膀胱之皮薄而软,受到酸味,就会缩屈,使膀胱出口处约束不通,以致小便不畅,因此发生癃闭。人体的阴器,是周身诸筋终聚之处,所以酸味入胃而走肝经之筋。
黄帝说:咸味走血分,多食咸味,使人口渴,为什么?少俞说:咸味入胃以后,它所化之气向上走于中焦,再由中焦流注到血脉,与血相和。咸与血相和,脉就要凝涩,脉凝涩则胃的水液也要凝涩,胃的水液凝涩则胃里干竭,由于胃液干竭,咽路感到焦躁,因而舌干多渴。血脉是输送中焦精微于周身的道路,血亦出于中焦,咸味上行于中焦,所以咸入胃后,就走入血分。
黄帝说:辛味走气分,多食辛味,使人感觉如烟熏心,为什么?少俞说:辛味入胃以后,其气走向上焦,上焦有受纳饮食精气以运行腠理而卫外的功能,姜韭之气,熏至营卫,不时受到辛味的刺激,如久留在胃中,所以有如烟熏心的感觉。辛走卫气,与卫气同行,所以辛味入胃以后,就会和汗液发散出来。
黄帝说:苦味善走骨,多食令人呕吐,为什么?少俞说:苦入胃后,五谷之气味都不能胜过苦味。当苦味进入下脘后,三焦的气机阻闭不通,三焦不通,则入胃之水谷,不得通调而散,胃阳受到苦味的影响而功能失常,胃气上逆而变为呕吐。牙齿是属骨的部分,称骨之所终,苦味入胃后,走骨也走齿。因此,如已入胃的苦味而重复吐出,就可以知其已经走骨了。
黄帝说:甘味善走肌肉,多食则令人心中烦闷,为什么?少俞说:甘味入胃后,甘气柔弱而小,不能上达上焦,与饮食物一同留于胃中,所以胃气也柔润。胃柔则胃功能减弱,胃的功能减弱则肠中寄生虫乘机而动,虫动则使人心中闷乱。另外,由于甘味入脾,脾主肌肉,所以甘味外通于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