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的营养,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所以过食酸味,会使肝气集聚,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味,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心气也就郁滞了。过食甜味,会使心气喘闷,肾气就衰弱了。过食苦味,会使脾气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过食辛味,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废了。所以谨慎地调和五味,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会气精骨强了。谨慎地按照养生之道的法则去做,就可以享受自然的寿命。
民以食为天。人不吃饭会饿死,这是小孩子也知道的真理。《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里的地之气指的就是食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饮食是养生之具;另一方面,饮食不当也会伤生害性。《内经》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与人生有关的一切方面都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在我看来,莫过于情志和饮食了。《内经》对饮食于养生的两重性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认识,成为后来饮食养生的理论渊薮。
其一,饮食物必须清洁干净。《灵枢·五色》说:“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意思是如果面色光润如脂的是暴食或吃了不洁的食物。《论语》记载孔子也是非常讲究饮食卫生的。《乡党》:“食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大意是腐败变质不干净的东西是不吃的。不洁腐败的食物不吃,道理清楚,比较容易做到。当然,意外食物中毒的事还是时有发生,应该注意。
其二,饮食要适量,不能暴饮暴食。《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从常识来看,暴饮暴食会造成胃肠道的负担,损伤肠胃是必然的。但从古人的角度看问题还不那么简单。前面我们说过,古代的生命观认为生命的来源以及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精气。后天的精气主要来源于天的清气和地的五谷之气。五谷之精气含藏于形质之中,五谷入胃,精气和形质分离,精气以补充生命活动的精气消耗,而形质则化为糟粕排出。形质属于浊气,浊气过多不能及时排除,存留于体内,阻碍精气正常的升降出入,影响生化机能,而损害健康。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饮食过量,营养物质一方面转化为脂肪存储于身体中,增加体重,导致肥胖;另一方面在血管、组织间隙中有大量脂肪、糖等物质积存,造成如血管的狭窄、阻塞不通等情况。凡此都会影响健康。所以必须节制饮食,保持适度的体重。使体内血管、组织通道畅通无阻,完成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或者说精气能够自由运行,这样身体才能处于最佳健康状态。从传统文化的观点看,必须保持“通”和“清”。
“通”即人体的经脉畅通,气血运行无阻。前面我们说过,“通”是健康的前提,必须保持人与天地自然联系的畅通,以及自身上下内外联系的畅通。世界上存在的事物从外形看都是实体,但这实体又绝不是绝对的“实体”,就是说实体不像古希腊原子论所认为的是绝对的充实,而是有间隙的。实体实际上是虚实相间的,特别是生命体。生命体的空虚部分正是生命活动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没有空虚部分就没有生命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指出“升降出入”是“生长壮老已”生命活动的基础,而升降出入是需要以虚空为通道的。老子对实与虚、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般人只看到“有”和实存的意义,而老子告诉我们,“有”和实存要发生作用必须依赖于无和虚。为了健康必须保持身体一定的空虚状态。疾病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虚而实的结果。如中医学认为症瘕积聚就是痰凝血滞形成的。衰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由虚而实的过程。青少年身体的状态是下实上虚。人体应天地,上为阳,下为阴。清阳之气聚于上,耳聪目明,嗅觉灵敏,头脑灵活,一派清灵之象。这就是上虚。浊阴凝于下,站立安稳,步伐矫健,所谓“站如松,坐如钟”。这就是下实。这些是身体健康之象。反之,到老年这一切都逆转了,成了上实下虚。耳不聪,目不明,涕泣俱出,耳屎耳垢,头脑迟钝,一派沉浊之象。这是“上实”;而同时两足无力,站立不稳,这是“下虚”。此时与清阳在天,浊阴在地,下实上虚的自然之象已经相反了,标志着生命将不可逆地走向终结。总的来说,生命以阳气为本,而阳气是清虚无形的,保持身体符合生命需要的虚实相间状态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前提。由“虚”而有阳气的畅通无阻。可见,“虚”对于生命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与“通”相伴的是“清”,即一身为清阳之气所充满。“清”以“通”为前提,只有“通”才能“清”。要达到“清”与“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适量的饮食。
保持适量的饮食对于养生的重要意义我们已经知晓,但能够长期坚持适量饮食又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人有口腹之欲的自然欲望。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认识,加强修养,以理智战胜欲望,不做欲望的奴隶。人生就是战胜自我的过程。只有战胜自我,生命才能得到升华。对此,古人对后人都有很好的教训。《管子·内业》:“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俗语说“饭吃八分饱,医生不用找”,“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都是强调无论大人孩子都应该节制饮食。为什么这样?因为人的自然欲望是贪婪美味的,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过食,所以才说“八分饱”“三分饥”,不过是自己的感觉,其实已经是足量了。特别是在食物充足的今天,我们看到很多肥胖的人大都是不能节制饮食造成的。长期过度肥胖会损害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肥胖定义为疾病。希望朋友们从养生学的高度,为了自己的健康注意节制饮食。
其三,五味均衡,清淡为主。五味均衡是中医学所特别强调的。根据五行学说,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进入肝、心、脾、肺、肾五脏,如果偏嗜五味中的某味会造成其所入的脏腑机能亢盛,导致五行生克制化的平衡失调而发病。本节所论述的就是五味偏嗜所致的病变。所以主张“谨和五味”,“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为什么很多宗教和中医学都主张饮食以清淡为主呢?当然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科学给出一定的解释。从传统观点看,无论食物还是药物都是禀受了天地之气味而生成的。气即寒热温凉四气,来源于天;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来源于地。食物禀受的气味相对平和,药物禀受的气味相对浓厚。所以有药食同源之说。所谓同源是说皆禀受天地之气味而生成。食物气味平和以养生,药物气味厚重以纠偏治病。当然,所谓的气味厚重与平和还是相对而言的。在食物中,某些事物的气味还是比较厚重的,所以长期偏嗜,会造成脏腑机能失调而影响健康。所谓“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这里的“爽”不是爽快,而是败坏的意思,是说过食五味会败坏口味。《吕氏春秋·尽数》:“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吕氏春秋·重己》:“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可见,古人皆以肥甘厚味不宜于养生。
其四,按时饮食。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我们都熟悉的一日三餐,定时饮食。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现在却有很多人做不到。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二是按四季时令饮食。这是古人非常注意的问题,今人往往不太在意。特别是反季节的蔬菜水果最好少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