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黄帝问道:病有标病本病,刺法有逆治从治,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原则,必定要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把病情的前期和后期联系起来研究。然后确定是用逆治还是从治,治标还是治本。所以说有的病在标而治标,有的病在本而治本,有的病在本而治标,有的病在标而治本。所以在治疗上,有治标而取效的,有治本而取效的,有反治而取效的,有正治而取效的。所以懂得了治疗的逆从法则,那么就可以放手治疗而无所疑虑;懂得了治标治本的法则,就能屡试不爽,万无一失。如果不懂得标本,这叫胡乱施治。阴与阳、逆与从、标与本,作为一种原则,可以使人由小到大地认识疾病,从某一点,就能知道各种疾病的害处。还能由少到多,由浅到博,从一种疾病而推知各种疾病。从浅就能知深,察近就能知远。谈论标与本的道理,这两个字容易理解,但真正掌握与熟练运用却不容易做到。

标本即本末是中医学和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标本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在医学上,新病为标,旧病为本;病象为标,病因为本;医家为标,病人为本;等等。此外,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标本还有主次、先后等多种意义。《礼记·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识别标本是认知事物的前提。

在认知之后,标本更有方法论意义。根据情况不同,或者先解决“本”的问题,或者先解决“标”的问题;或者解决了“本”,标就自然解决了;或者通过“标”解决“本”的问题。正如本文所言:“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明白“标本”无论怎么做都行,而不懂得“标本”就是妄行,必然失败。明白“标本”可以由小而大,由浅而博,由少而多;可以由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可以言一而知百。但是“标本”问题,道理好讲,真正能够领会,得心应手地运用却是十分困难的。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标本”应该认真揣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