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黄帝问道: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是指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八风会产生致病的邪气,侵犯经脉的风邪,触动人的五脏,因而发病。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相克的情况是指,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说的四时季节相克。按照五行学说,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胜的关系。相胜的关系是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这样构成了一个相胜亦即相克的循环。五季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是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这样就有了“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之说。古人发现,自然的八风变成邪气会侵入经脉,触动五脏而致病。

但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即时发病;一种是延时发病。如果不是当时而是延时发病,其规律一般是到了感邪时所胜的季节发病。春天感邪不发,就会到其所胜的长夏发病。春天感受了风邪,到了长夏是土气主令,而风邪克制土气,故容易发病。同样,长夏感受邪气不发,就会到冬天发病;冬天感受邪气不发,会到夏天发病;夏天感受邪气不发,会到秋天发病;秋天感受邪气不发,会到春天发病。

东方与春天都属于木,所以东风生于春季。人体的五脏中肝属木,春天风邪的病变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春天之气发于万物之上,而颈项也在人体的上部,所以,春天的邪气一般是从颈项的腧穴侵入。俞,同“腧”(shù),腧穴。“腧”与“输”为同源字,有运输气血的意思。腧穴既是气血积聚处,也是外邪侵入人体的通道。

《说文》云:“俞,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刂。刂,水也。”段玉裁改作“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并注云:“合三字会意。”人坐在舟中在水中行,当然也可以运输物资。加车表示用车在陆地运输。《内经》把“输”字用于医学,表示人体内气血的转输。后来为了区别于外部的运输而创造了“腧”,表示人体内气血的运输。从根本意义上说,俞、腧、输三字可以通用,但在《内经》的不同篇章中用的字不同。本书做如下处理:1.文中按原写法不改;2.井、荥、输、经、合用“输”,穴位名的“俞”字不改;3.译文中一般意义的腧穴用“腧”。

南方与夏天五行都属于火,所以南风发生于夏季。而人体五脏中的心也属于火,因此夏天风邪的病变常发生在心经,心居胸中,所以心病表现于胸胁。西方与秋天五行都属于金,所以西风发生于秋季。人体的肺五行属金,所以西风的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肺居人体的整个胸腔中,所以肺病表现于肩背。北方与冬天五行都属于水,所以北风生于冬季。人体中五脏的肾也属于水,所以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腰为肾之府,肾病表现于腰股;中央与长夏五行属土,人体的脾脏也属于土,所以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脊背多肉,脾主肌肉,所以脾病表现于脊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