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思想上清静安闲,无欲无求,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这样,疾病怎么会发生呢?所以他们心志闲淑,私欲很少,心情安宁,没有恐惧,形体虽然劳动,但不过分疲倦。真气从容和顺,每个人的希望和要求,都能满足。

这里提出了养生外避虚邪、内守精神的两大准则。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天地四时之气是人生活的基本条件,但是不正常的四时之气又是造成人类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养生首要的就是避免虚邪贼风的侵入。同时,还要保持内心的安静,精神持守于内,这是身体健康,不为疾病困扰的根本。在中医学看来,养生保健需要我们在方方面面都加以注意,其中重要的有避免外邪侵袭、饮食有节、房事有度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调养情志,安宁心灵,修养精神。

人们常说人之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是传统生命科学和中医学解释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主要概念。精,本意是精加工的细米、精米,引申指生成人类及动物生命及供给其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精相对而言属阴主静,有形可见,如生殖之精。而气则是由精转化而来,气属阳主动,无形可见,气是生命活动的直接动力。因为精与气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精”“气”联用称“精气”。而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显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神是气的表现,或者说气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就是神。神也是气,故《内经》常用“神气”一词。从逻辑上说精、气、神存在着由精而气而神的转换关系,即精→气→神。当然,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同时还存在神→气→精的关系。特别是神对于气和精有驾驭能力。传统文化认为“神”具有两种基本能力,一方面感知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外部世界,这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之一;同时,还有调控精气运转,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功能。这两种功能虽然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但同时也是矛盾的。如果过度地与外部环境交流,使精神外弛,就会耗伤精气。因为神是由精气转化而来,是精气功能的外部表现;同时异常的神志活动又会干扰体内精气的正常运转。所以传统文化中多主张使精神内敛,老子就主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庄子·刻意》的“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意思与老子相同,指排除与外界的交流,不使外物干扰精神。又说:“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其德全而神不亏。”可见,“恬惔虚无”是“德全而神不亏”的前提。所以本篇认为,只有“恬惔虚无”才能“真气从之”;这样“精神内守”,疾病从哪里来呢?这是养生的根本。这里的“精神”是“精”与“神”,不是今天作为精神意识的精神,与之相当的只是“神”。

合乎养生之道的表现有四个:“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志闲而少欲”和“心安而不惧”是精神层面的良好状态。心之所之为志,即现在所谓的意志、志向,是内心持久的追求,这种持久的追求往往导致内心的“紧张”。大多数人皆有“志”,无志则是浑浑噩噩之人;“志”还有高尚与卑下之别,应该有高尚之志。养生之道要求要有高尚之志,但即便高尚之志也会造成内心紧张,所以要求“志闲”。“欲”既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生存的前提,但是多欲又是养生和社会安定的大敌,所以古代思想家都对“欲”做了限制。老子主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民无知、无欲”,“少私寡欲”。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而荀子则主张“节欲”和“导欲”。《内经》接受老子思想主张“少欲”。反之“多欲”则不满,所谓欲壑难填,不满则内心不得安宁,因患得患失而忧愁恐惧,是养生的大患,所以要“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和“气从以顺”则是生理层面的良好状态。无论是为求生存还是为养生,人都要“劳动”。“劳动”古意为劳作和运动。但劳动不能过度,即“不倦”。 《庄子·刻意》解释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华佗也说过:“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前面讲过,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而气机的顺从是气发挥生命活动动力的前提,所以“气从以顺”既是修志、修心、修形的结果,又是身心健康的前提,在养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