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脉象,首先要辨别疾病属阴还是属阳。中医学诊察疾病的方法有四种:望、闻、问、切。望是用眼睛观察病人的面色以及身体出现的疾病变化。闻是用耳听鼻嗅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改变。问是通过询问了解病人的主观感受。切是通过用手触摸病人的脉搏及体表的变化了解病情。《内经》尤其重视脉诊和色诊,往往以色脉指代望、闻、问、切四诊。阴阳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疾病的总纲,所以对色脉的诊察,首先也是判别色脉的阴阳属性,从而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如面色红赤,脉象急数,就属于阳;而面色恍白,脉象迟缓,就属于阴。
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上下表里,纵横交错,内外贯通的网络系统。其中,纵行的主干称为“经”,从“经”分出的横行的分支称为“络”,而由“络”再分出的称为“孙络”。当然,经络系统并不仅仅是“经”“络”“孙络”三级,“孙络”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出“孙络”。从人的认识和实践需要看,就没有必要再去细分了。在体表可见的“络脉”称为“浮络”。中医学认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色的异常变化能够反映五脏的病变,而五脏与经脉又有络属(联系)关系。因此,通过对“浮络”的青、赤、黄、白、黑五色之或清或浊的审查,可以知道疾病发生在哪个经脉。这里的“部分”指的是经脉的部位分属,即属于何经何脉。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中医学认为不同的脏腑发病会出现不同的气息、声音方面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的不同性质,就可以判定疾病所属的脏腑经脉。
诊察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权衡规矩本来是古代的度量和制作工具,引申指制度规范。这里指四时不同脉象。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四时脉象随着天地阴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春脉如琴弦,合乎规;夏脉洪大,合乎矩;秋脉上浮如毫毛,合乎衡;冬脉沉降如石,合乎权。权,本意为秤砣,秤砣称物时下沉,有下沉之性,比喻冬天沉降的脉象。衡,本意为秤杆,秤杆称物时上扬,有上浮之性,比喻秋天如毫毛般上浮的脉象。规,本意为画圆的圆规,有圆滑之象,比喻春天如琴弦般的脉象。矩,画方的矩尺,有方正宏大之象,比喻夏天盛大如洪水般的脉象。以上所述还是脉象随着四时更替而出现的正常变化,属于生理学范畴。如果出现了与季节不符的脉象就预示着疾病了。如春天的脉象本来应该柔和而略显弦象;如果没有柔和之象而如拉紧的弓一般紧急,就是肝脏有病了。
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尺肤是前臂内侧从肘到腕的皮肤。尺肤诊是中医古代的一种诊法。主要是观察尺肤的寒热滑涩,来确定疾病的寒热及津液的盈亏。现在,这种诊法临床上应用的不多了,但对某些疾病,特别是温热病,还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的。
寸口,就是掌后桡动脉,是中医诊脉的主要部位。从桡骨茎突,中医称掌后高骨到掌后的腕横纹正好是本人的一横指。这一横指就是同身寸的一寸。所谓“同身寸”是中医学根据医学特点创造的度量人体的尺寸标准。大家知道,人的身高不仅大人小孩相差巨大,就是成人之间也有差距。因此,在针刺取穴度量尺寸时使用统一公共的标准显然是不行的。因此,中医学规定:人的大拇指的一横指的长度为本人的一寸。这样,同身寸的长度是随着本人的身高变化而变化的。
本节承上节继续论述诊病以阴阳为总纲,从清浊、喘息、音声、权衡规矩及尺寸多方面诊察才能确保正确诊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