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这是四时五行的变化在自然界和人体形成的正常生化现象。但是,人的五种情感和自然界的五种气候过度,就会造成疾病。所以过喜过怒,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怒为阴,喜为阳,所以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阴气过盛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也会转变为阴。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不能及时消除,潜伏体内,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的风气过多,不能及时消除,潜伏体内,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不能及时消除,潜伏体内,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不能及时消除,潜伏体内,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本节属于概要性的论述。从天人相应的理论出发,认为万物的生、长、收、藏,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变化都是源自天的四时五行;同样人的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源自五脏化生的五气。内生的五志和外界的五气会分别伤害人的内气或外形。这是事物阴阳属性决定的,而在伤气或伤形中又有阴阳的分别,疾病发展到极期又有“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转化。最后从整体观点出发论述了伏邪为病的规律。“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之说,从养生学角度提示人们,不能调节自身的情志,不能适应外界的寒暑是伤害健康的两大因素,善养生者应和喜怒而适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