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根据中医药学理论,药物之性包括四气五味。四气源于一年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所以药气分为温、热、凉、寒四大类。五味源于地气,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大类。因四气源于天所以属阳,五味源于地所以属阴。但气味又有厚薄的不同。气厚的为纯阳,味厚的为纯阴,气薄的为阳中之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壮火就是过于亢盛的阳气(亢阳),这种火实质上已经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病理性的邪火了。亢阳能使元气衰弱。少火就是微少的阳气,这种火属于生理性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微阳能够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壮火)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少火)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本节论述了药食气味阴阳的代谢特点及不同作用,并特别阐明了少火、壮火的概念及不同意义。根据阴降阳升的规律,药食的味属于阴,下降而出下窍;气属于阳,上升而出上窍。味厚为纯阴能泄下,味薄能通利;气厚为纯阳能发热,气薄能疏泄。火为阳气是生命之源,但只有阳和之火才能生物,而亢烈之火反而害物。火太过则生命之气反而衰弱,即“壮火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火平和生命之气才盛壮,即“少火之气壮”“气食少火”“少火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