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黄帝问道:诊察气口之脉,为什么能够知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呢?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六腑的源泉。凡是五味入口后,都存留在胃里,经过脾的运化,来营养脏腑血气。气口属手太阴肺经,而肺经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之气,都来源于胃,而其变化则表现在气口脉上,五气入鼻,进入肺里,而肺一有了病,鼻的功能也就差了。

凡是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问明病人的二便,辨清脉象,观察他的情志以及病症如何。如果病人为鬼神迷信所束缚,就无须向他说明医学理论;如果病人厌恶针石,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技巧;如果病人不同意治疗,病一定治不好,即使治疗也不会有效果。

本节论述了气口(寸口)能够诊察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变化的道理,并且指出在治疗疾病时要全面诊察病人各方面的变化。最后指出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生水平的高低,而且与病人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病人对疗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并不是医学的无能和医生的推诿之辞,而是事情的本来面目。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的养生失当、正气的不足有关。治疗疾病的实质就是医生用各种方法来调动人的正气以抗邪外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学、医生的参与固然重要,但病人自身的状况,特别是其精神状态,对医生的信任度和配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病人应该明白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好病人”。作为病人缺乏关于疾病治疗的具体知识是正常的,这也是生病求助医生和医学的原因。但在疾病的治疗中,病人并不是接受治疗的被动客体,而应该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去。这才是“好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