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就是息息相通的,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天之阴阳化生地之五行之气,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反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所以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本节开宗明义地指出,无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的生命都以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为存在的前提。这是天地间自生命现象产生直到生命现象消失永远存在的规律。这里的关键词是“通天”“生之本”和“阴阳”。说明生命是开放的系统,必须时时刻刻与天地之气保持相通关系才能存在。这是生命存在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阴阳。大家都知道,中医有句名言:不通则痛。其实也可以说“不通则病”。任何疾病都是由于“通”出现了问题所致。《周易》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通的意义。《泰·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睽·彖》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这是从正面说明“通”的意义,而《否·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不能交流沟通无论是万物还是邦国的存在都会成问题的。《系辞上》给“通”下了个定义:“往来不穷谓之通。”就是说事物之间永远处于相互往来交流之中就是通。只有通才能保证事物的恒久存在,《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到得以保持“通”的状态为目标。通既包括人与天地之气的交流畅通,也包括自身脏腑经络之间气血的交流畅通,还包括自我心灵与他人心灵的畅通交流等。谭嗣同甚至以“通”释“仁”,说:“仁以通为第一义。”可见“通”之重要。
通,不仅是人体生理的正常状态,也是社会系统的正常状态。古人认为国君与民众的关系如同人的心与身的关系。只有身心之间畅通,心才能自由地支配身,身才能随着心的指挥而行动。否则身心之间不能畅通,人就失去了灵活统一的行为能力。如半身不遂就是心不能自由地支配身的表现。要保持心身统一,君民一致,必须在二者之间保持信息的畅通,下情上达,上命下行。如果信息不通,上下阻隔,国家就会出现问题。古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收集民情民意,《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当时民情民意的反映。根据民情民意来调整政令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西周的厉王暴虐,国人对他多有抱怨批评。邵公警告他说:“百姓不堪忍受了!”厉王大怒,找来了卫国的神巫去监视指责自己的人,发现了就杀头。国人都不敢发声了。厉王高兴地说:“我能让指责我的人闭嘴,没有人敢再说了。”邵公说:“您这是堵百姓的嘴啊,这比堵塞江河还严重。堵塞河水,河水壅堵而一旦溃决,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百姓的嘴也是一样的。所以,治理河流的人是疏导河道,治理百姓应该让民众把想说的话宣泄出来。”结果厉王不听,国内没有人敢说话了。仅仅三年人们就把厉王赶走了。到了他的儿子幽王更加昏庸,西周就灭亡了。厉王作为反面的镜子,应该时刻警醒为政者。
天、天气,即乾元,是万物产生的根基。《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自古所有的生命都与乾元之气相通,以此为自身生存之基。而乾元之气也就是阴阳,所以阴阳是生命的根本。整个天地之气,外到九州,内而九窍,五脏十二节,精神气血的动静升降都依赖于天气,都与天气相通。
地之五行之气,天之三阴三阳之气都由天之阴阳之气化生,养生之关键就是顺从五行和三阴三阳之气的规律,这就是“知于术数”。如果违背这一规律,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这是生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