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作脏,有的把肠和胃叫作脏,但又有把肠胃叫作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到底谁说得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作“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不息一样,所以是泄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作“传化之腑”。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粕不能长久留存在体内。五脏是藏精而不泄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要由水谷充实它。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泄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的被充满。食物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

从以上经文透漏的信息可知,在早期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关于脑髓、肠胃属脏还是属腑,曾经有过不同的争论。经过长期的讨论,岐伯学派确认: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传化之腑。也就是说以上这些内脏都属于“腑”,但“腑”有两类“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腑”的形质构成相对于“脏”来说,具有中空的特点。从功能看,“腑”中空像天,具有动的特点。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虽然具有中空之性,但不具有“动”而是具有“静”的特点。这一点类似于“脏”,所以称为“奇恒之腑”。

古人认为“奇恒之腑”是禀受了地气生成的,所以都储藏阴精,而像地的安静之性。而一般意义上的“腑”是禀受天气生成的,因此,其功能像天,具有恒动的特性,疏泄而不收藏,称为“传化之腑”。由此,就可以知道“脏”与“腑”的生成与功能特性了。相对于“腑”由天气生成,“脏”则是由地气生成。“脏”具有地的安静之性,所以是储藏精气而不疏泄,具有盈满而不坚实的特点;“腑”具有天的运动之性,所以传导消化之物,而不储藏,所以是坚实而不能盈满。所谓“实”即坚实,是指胃肠为饮食物充满的充实状态,胃肠系统是“虚实”交替的。即“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胃肠道既不能全部充实,也不能全部空虚。

对于“脏腑”由天地之气生成的说法,一般人可能难以理解。古人认为万物都是由天地之气生成的。具有天动之性的事物主要禀受的是天气,而具有地静之性的事物主要禀受的是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