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刺治的方法应怎样?岐伯说:刺治这样的病证,取其经隧剌之,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观察病人形体的长短肥瘦和四时气候的不同,而采取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黄帝又道:邪气已经和血气混杂,病形已成,阴阳失去平衡,这时补法和泻法怎样运用呢?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不闭塞针孔,让邪气出尽,这就要摇大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叫大泻。拔针时一定要急出其针,邪气才会退。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岐伯说:拿着针先不要忙着针刺,必须定神定志,等待病人呼气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这样,针孔四围紧密,使精气没有地方外泄。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拔出,气入而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堵住其散失之路,而邪气就会散去,人的精气就能保存了。总而言之,在针刺时,不论入针还是出针都要不失时机,使已得之气不致从针孔外泄散失,使未至之气能够引导而来,这就叫作补法。
本节论述了阴阳气血相并所生虚实之病的具体刺法。在论述具体刺法之前首先论述了刺法的一般原则:“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取之经隧”与前文“守经隧”相呼应。经隧,即经脉。经脉潜行体内,深而不见,故称“经隧”。经脉运行气血,外邪侵袭,血气不正,而变生百病。因此,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以经脉为依据,故称“守经隧”。调整经脉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张志聪说:“取之经隧,调其神也。取之营卫,调其气也。”此外,还要调其形。这就是“用形”。“形”即“肉”。取经隧、取营卫,最后还要落实到形体上。因为神气血的存在和发用要依托于形体。根据四时气之升降浮沉,取治而有多少高下之异。如随着月亮的圆缺而有针刺次数的变更。这是多少之异。春天腧穴在颈项,夏天腧穴在胸胁,秋天在肩背,冬天在腰股。这是高下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