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胃经的大络,叫作虚里。其络出于左乳下,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搏动应手,这里可以反映宗气的状况。倘若跳动急剧,而时兼断绝,这是病在膻中的征候;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体纵向分布的血脉,称为“经”(经脉)。横向分布的称为“络”(络脉),“络”是从“经”分别出来的。人体主要的“络”有十五个,称为“十五络”。但这里的胃之大络——虚里并不在“十五络”之内。
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胃之大络为什么称为“虚里”?未见诸家说明。这里谈谈个人浅见。“里”字,由“田”和“土”组成,从字形可见,田是指四周有边界,中间被分割为若干区域的土地。古代长度单位三百步为一里;而三百步长,三百步宽的地方为一方里,也简称“里”。后来规定,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大概也是因为一方里的土地上可以居住二十五家吧。所以,“里”有民居,人所聚居之处的意思。语言中的“乡里”一词可证。人生活在大地之上,土为万物之母,胃气属土。“虚”是空虚、冲虚的意思,如《老子》说:“冲气以为和也。”所以说,“虚”是气的根本性质,气性冲虚。胃之大络为胃的气血集中聚集之处,如同人群聚居在一起,所以称为“里”;气性冲虚,所以称为“虚”。因此用“虚里”一词命名“胃之大络”。
《内经》认为“宗气”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气”,是诸气的根本。《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真邪》:“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可见,“宗气”主要积聚在胸中,与呼吸的关系最为密切。“宗”是祖宗、根本的意思。顾名思义,“宗气”就是最根本、最尊贵的气。包括营气、卫气、五脏之气等气都是从“宗气”化生而来。“宗气”后人也称为“大气”。从本篇看,“宗气”的生成也离不开“胃”所受纳腐熟的水谷之气,所以,“宗气”主要从胃的大络——虚里反映出来。通过诊察“虚里”可以判断“宗气”的强弱。
所谓“盛喘数绝者”,这里的“喘”不是喘息之“喘”,而是对心脏搏动状态的形容。形容心跳速度极快,就像气喘一样,而且时时又断绝停跳,这是病在膻中。所谓“结而横”,脉象搏动慢,而且时有停止,称为“结”。“结”有凝结、结束、停止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气血在脉管中运行如河水流动,在医家的手指之下应该有顺流而动之感。如果感到脉动横逆于指下,就像洪水暴涨时河水外溢堤岸的感觉,这就是“横”脉。结而见横是胃中有积聚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