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自然界的天气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顺应这个道理,阳气就固密。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所以善于养生的圣人,能够聚集精神,呼吸天地精气,而与天地阴阳的神明变化相统一。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在内会使九窍不通,在外会使肌肉壅阻,卫阳之气耗散,这是自己造成的伤害,而使阳气受到削弱。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天人相应,人的生命之气依赖于天气。天地之气是什么样的状态最宜于养生呢?本文认为:“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四气调神大论》说:“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气清净是万物生化的前提。因此,清净是养生的根本。清净,也作“清静”。《至真要大论》云:“必清必静。”虽然净指干净,静指安静,但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只有静才能净。在一定意义上清净可以与清静通释。清静是道家的核心观念,《内经》养生的清净思想概源于道家。老子认为创生并衣养万物的道是无为清静的。他说:“静为躁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意思是清静是躁动的根本,是世界的本性。君王治国也以清静为本,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里老子把静和不欲联系起来,作为治世的根本方法。同样清静也是养生的根本方法。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是说世界的表象虽然是万物并作,千姿百态,但终究以清静为根本,最终要回归虚静的本根。致虚守静既是认识的方法也是养生的方法。保持内心的虚静安宁是长寿的根本。《内经》发展了老子的养生思想,把清静和志意联系起来,认为“清净则志意治”,清静是志意治的条件。我们知道《内经》非常重视志或者说志意对养生的意义。在《四气调神大论》中,四时养生都有养志的内容,志意要随着四时阴阳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志意养生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清净,内心的清静安宁。这是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有的状态。

上文云:“生之本,本于阴阳。”这里又提出阳气的问题,生命之气与天气相通,生命以阳气为本,阳气固而不衰,阴气必顺从阳气,不失天和,而长有天命。所以本文特别强调阳气在养生中的意义,“顺之则阳气固”。

本文提出了保养精气神的方法,“传精神,服天气”,就能达到“通神明”的境界。即《上古天真论》的“呼吸精气”。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充满着精气,此精气既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也是个体生命健康长寿的根本。所以通过汲取天地精气的修炼方法就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老子也提出了这样的修炼方法:“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的“专气”即本文的“传精神,服天气”。

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事件的发生都与自我有莫大的关系,自己是主要的责任者。《周易·需卦》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意思是外在的灾害是自我招致的,只有敬慎小心才能避免。《系辞上》:“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一般人往往把被盗责之于强盗,而孔子认为被盗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招致的。一个小人背负着财宝,乘坐着君子的华丽轩车,强盗就会想着抢夺了。所以孔子总结说:不把财宝收藏好就是教诲偷盗,女子妖冶的打扮就是教诲淫乱。孔子的这种观点人们一时可能难以接受,但仔细想来是有深刻道理的。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我们自己都负有主要的责任。我们自己不同的作为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吕氏春秋》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肥肉厚酒虽然是烂肠之食但没有人强迫你,是你自己要吃;靡曼皓齿,郑、卫之音虽然是伐性之斧也是你自己要追求。又说:“故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所以,自己的责任不能不深思。正如《商书·太甲》中的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灵枢·五变》说:“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中医学虽然认为疾病的发生有外部的原因,但发病的关键还在于自我。强调自我在疾病的发生和养生保健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中医学的伟大之处。

对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这样的病变,本文没有归责于外界的贼风邪气,而是说“此谓自伤,气之削也”,是因为阳气被消耗,自我伤害所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的结果。虽然邪气是致病的原因,但邪气能否致病则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正气强则可抗邪外出,而不病;正气不足,不能抗邪,则发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的这一观点,一方面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现代科学证明,医学对于健康的贡献只有8%。人之所以能够在充满细菌病毒的世界中安然无恙地生存关键在于自身的免疫力,如果自身免疫力缺失,什么灵丹妙药也是无济于事的。我们都熟知的例子就是艾滋病。医学上叫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症,也就是说这种病人丧失了免疫力,所以预后不佳。另一方面中医学重视自我正气在疾病和养生中的意义,就为治未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治未病成为可能。既然疾病发生的最终根据决定于正气的强弱,那么时时保护正气就是治未病,就是最佳的养生之道。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自然界异常的气候、自己的七情六欲、饮食、劳倦等方面,而这些致病因素都是自我可以控制的,所以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是可能的。中医学认为除了意外伤害导致的疾病,大部分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所以中医学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养生保健和治未病上面,这是非常伟大的医学思想。请大家记住:健康靠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那些迷信医药的人应该醒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