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所以圣人不治已发生的病,而倡导未病先防;不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注重在未乱之前的疏导。假如疾病形成以后再去治疗,动乱形成以后再去治理,这就好像口渴才去挖井,发生战斗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治未病是中医学独特的理念。治未病字面的意思是治疗没有发生或者不存在的疾病,当然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一般理解为未病先防或者预防疾病。从哲学的角度说,任何事物都是处于由不存在到存在再到不存在,由可能到现实再到消失的转化过程之中。现存的现实对于人来说,无非是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两种。由于现实都是从可能发展而来的,人就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促进有益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阻止有害的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换。疾病作为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有害的可能性,最好阻止其发生。问题是如何避免疾病的可能性发生?我们知道有些可能性虽然对人是有害的,却难以避免发生,比如一些意外事故。这些有害的现实之所以难以避免根本问题是我们对造成伤害的原因或者原因出现的具体时间、空间无法把握。那么“治未病”具有可能性吗?这决定于不同医学体系的医学观。就西方医学来说,“治未病”除了少部分疾病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少部分疾病主要是病因明确的传染病,由于疫苗的发明而使治未病成为可能。而大部分疾病的治疗依赖于临床上病人出现的症状和检测到的体征。因此,在这些症状和体征未出现之前,治未病是不可能的。所以,西医在理论上没有治未病之说。在中医学的视域内,治未病是可能的。中医认为和人生有关的一切既是人生存的前提,也可能成为致病的根源,而这些致病的根源通过一定的方法是可以避免成为致病因素的。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之气可以致病;人有情志、情感,七情六欲可以致病;人有饮食男女之欲,饮食男女可以致病。所以《灵枢·本神》总结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所以,养生是治未病的第一要义。中医学最重视的是养生学,其次才是治疗学。医学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不仅中医学以养生学为最高境界,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重视养生的文化,无论是儒家的“君子坦荡荡”还是道家的“致虚守静”,以至佛教的“明心见性”,都能使人保持内心的清静安宁、和乐轻灵,都是最好的精神养生学。治未病的第二层内涵是对既病之后而言的。又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早期治疗。指疾病刚刚出现先兆时就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第二,对于某些慢性病或周期发作的疾病在其间歇期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如大家熟悉的冬病夏治。《灵枢·逆顺》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第三,既病防变。《金匮要略》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仲景提示医家在治疗中应该根据脏腑之间五行生克关系来推知既病的脏腑可能影响到的脏腑而采取防范措施,阻止疾病的传变。
治未病就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不仅适用于治病也适用于治国。经文就把治病与治国类比:“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治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治国。无论治病的“病已成而后药之”,还是治国的“乱已成而后治之”,都如同“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实在是太晚了。
《易传·系辞》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国家发生了危机是因为自认为自己的地位很安定;国家灭亡了是因为自认为能永保国家的存在;发生了动乱是因为自认为能够永远天下太平。所以君子在安定的时候不忘记会有危机,存在的时候不忘记会灭亡,太平的时候不忘记会发生动乱。时时加以防范,才能自身安全而国家永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发生问题才去处理的灭火方式,而应该是在平时就注意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时消除隐患,才能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安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