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懂得保养精气,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享尽自然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世间。

“古今”原本是一对时间范畴,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一对价值范畴。人是追求理想的动物,人类之所以追求理想皆因为现实之不尽如人意,现实即“今”。今天的人类往往把理想投射到未来,而中国古人则相反,大多数的学派把理想投射于过去,即“古”。所以,我们阅读古籍,见到古人崇古的话语不能简单地认为古人都是复古主义者。古者,即理想的状态或标准之意。

《内经》认为人的天年,即自然赋予人的寿命之限应该是百岁,而当时的普遍情形是“半百而动作皆衰”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时代变化所致,还是人事之失呢?岐伯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时代变化的原因,而是自身养生失当造成的。这里岐伯提出了养生必须遵守的几条基本原则。“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做到了这些就叫作“知道者”,即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知道”这个词,是我们每个人几乎天天都用的词,人们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深意,仅仅是表示自己明白别人所说的道理或者要求自己所做的事情等。可是在古代一般人绝不敢自称是“知道者”。“知道(dao)”在现代汉语是一个词,是从古汉语的词组“知道(dào)”发展而来。古汉语“知道(dào)”是动宾词组,“知”是动词,了解、明白;“道”是“知”的内容。而现代汉语的“知道(dao)”一词中,道实际上已经虚化了,意思只是“知”而已。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睡觉”,睡是入睡,觉是醒来,在现代汉语中,“觉”虚化了。再如,“休息”,休是修养,息是生息,意思正相反,修养是生息的条件。在现代汉语中,“息”实际上也虚化了。这是我们阅读古籍必须了解的;否则,就不能准确理解。

那么“知道”的“道”是什么?这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人们常说“千言万语说不尽一个道”。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关于“道”的文化。说到“道”人们往往想起道家、道教,似乎只有道家、道教谈道。其实,整个中国文化都谈道。儒有儒道,佛有佛道,兵有兵道,商有商道,医有医道,等等。《内经》就把医称为“道”或“医道”,而不是像现在称为“医学”。道,从造字来说是由“首”即头和辵(chuò,急行)构成。《说文》云:“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之谓道。”道的本意就是行走,是动词。世界上原本没有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道就由动词演变为名词,意指道路。但前人走出来之后,后人就可以跟从,而不需要再去开道,因为这样最节约人们做事的成本,所以道又有规则、法则、准则,以至规律等意思。古人发现世界上普遍存在着道,其大概曰:天道、地道、人道。

到了老子概括出“道”这个最普遍的概念,作为其哲学的起点和最高范畴。在老子哲学中,道有两个基本意思:第一,创生宇宙万物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第二,宇宙万物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内经》中的道是从老子继承发展而来,主要指天地自然之道和养生之道。《素问·气交变大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所以,“知道者”绝不是一般人所敢承当的,在《内经》看来,“知道者”就是圣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虽然完全的“知道”“行道”难以实现,但我们总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就是我们学习《内经》养生之道的意义所在吧!只要我们“知道”“行道”,于我们的生命就会有所获益。

下面分析“知道者”所遵循的几条基本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可以说是古人生活、行动的根本准则,也是中医学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法,作动词,是取法、效法之意。“阴阳”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最核心的范畴之一。阴阳的本意指背阴和向阳,引申后上升为哲学范畴。可以标志世界上一切相互对立或对待的事物或现象,是分类和认识事物的最基本范畴。从本源论或本体论来说,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或气化生而来。如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了宋代的周敦颐更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具体模式。道、无极、太极这些概念如果不做学术上的详细辨析,简单地都可以理解为“气”或者“元气”。在古人看来,宇宙中的根本存在是气或元气,气或元气由于自身具有的动静本性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分化成五行之气,五行化生出万物。这其中阴阳、五行是非常重要的,阴阳、五行作为气化生万物的中间状态决定着万物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内经》也是把阴阳五行看成化生世界万物的前提,并把阴阳五行模式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阴阳对应着世界万物的万象,在自然界最主要的表现为从一天的昼夜到一年的四季寒热温凉等的阴阳转化。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气化阴阳的产物,其生命过程及规律必然是和天地阴阳一致的,必然要顺应这一规律,这是人类生存和养生的基本规律,不可违逆,否则必将受到惩罚。这应该是“法于阴阳”的基本内涵。张介宾《类经》云:“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

“知于术数”则是“法于阴阳”的具体化。上面我们说过,古人认为阴阳五行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在自然界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中蕴含着数量的规律,人们可以根据此规律来制订或创造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至于“术数”的具体内涵,待我们遇到时再阐释。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三句话,其实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人的生存是以从食物和水中获得营养物质为前提的,断绝食饮的供给经过一定时间人就会死亡。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灵枢·平人绝谷》云:“人绝水谷七日死。”但是另一方面,过量的饮食也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饮食过量致病并不少见,如节日亲人朋友聚餐往往因暴饮暴食而致病,或者遇到自己特别喜爱的东西贪多而致病。过食致死的,如长期饥饿的人突然得到食物,暴食而亡;或者身体有宿疾,因过食而引致旧疾发作而亡。当然,上面的情况发病较明显,一般人能够注意,在人群中总体上说并不多见。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更为隐蔽,而且危害更大,又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人长期饮食过量,由于这种过量达不到暴饮暴食的程度,不易引起本人的注意,但长期过食,超过了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多余的物质不能排出,导致肥胖。从中医角度来说,浊气积聚体内,清浊相干,影响气血对人体的温煦濡养功能而最终致病。人的生存一方面要以食饮为基础,另一方面食饮又要适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度,这就是“食饮有节”。“食饮有节”就是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在养生上的体现。孔子认为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过”和“不及”, “过”和“不及”虽然表面上完全相反,但在实质上都违反了中道,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即“过犹不及”。因此,只有“中庸”才是最高的“至德”。《内经》也认为“有余”和“不足”都是病态,只有中道才是最好的。在食饮上,我们特别要注意不能过度。因为食饮的不足往往是食物来源受限,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与人的主观因素关系不大;而由于人自身的贪欲,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往往容易过度,所以,《内经》特别要求人们要“食饮有节”。正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起居有常”,“起”指劳作活动,“居”指安居休息,人的日常起居必须遵循一定的常规。起居是人生的两种相反状态,“起”属于阳,“居”属于阴。自然界的阴阳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交替转化的;同样,人的起居也必须有常规。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依赖于气血及精气神发挥正常的功能活动来保证的,而气血及精气神有着自身的阴阳变化节律,人有规律的起居才能使气血及精气神得到涵养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气血及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功用。俗话说“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这与古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说的是一个道理。“起居有常”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实行起来,特别是长期坚持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当今,人们很难做到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多人习惯于晚睡晚起,这是非常不好的,日久于健康有很大的损害。因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其生命节律与自然的节律是一致的,人不能违逆自然规律,长期违逆的结果只能是损害健康,所以聪明人应该“知道”并且循道而行,人应该听自然的话。

一方面人类是天之骄子,万物之灵;另一方面只有人类需要通过劳作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但劳作也要有常规,任意妄为也会损害精气神,所以《内经》要求人们“不妄作劳”。

《内经》认为做到了“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与神俱”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形神分离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所以养生就是要维护形与神,具体说是形与精、气、神的和谐统一状态。这样才能“终天年”“尽百岁”。在古人看来,百岁是上天赋予给人的寿限,能够活到百岁的人才是合格的人,才是“天地”这一大父母的肖子。古人认为人是天地之气化生,天地是人的大父母。父母赐予我们的宝贵生命,不能好好保护,就像败家子一样,能是好孩子吗?!所以人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像爱护眼睛一样保养好自己的身体,百年之后才有颜面回到天地大父母的怀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