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本节提出了脉象的四时变动,判断疾病的“所在”“所变”“在内”“在外”五个问题。但岐伯似乎只回答了前三个问题,而未及“在内”“在外”,可能是原文有错简。在本节之后有一节论梦境的文字,与上下文意不相衔接。可能是在原来论“在内”“在外”的地方误插此文。古代在没有纸张之前,文字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以牛皮绳串联,日久绳断,重新连接时可能把竹简或木简错插在其他地方。这就是“错简”。由此而造成文字断裂,意不连属。

黄帝问道:脉有四时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所在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的变化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内是怎样的?从诊脉知道疾病忽然在外是怎样的?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答说:让我说说这五者的变化与天地运转的关系吧。天地之间,自然的变化,阴阳的反应,如春天的舒缓,发展成为夏天的酷热,秋天的劲急,发展成为冬天的严寒。脉象的往来上下与这四时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象中规,夏脉之应象中矩,秋脉之应象中衡,冬脉之应象中权。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这阴阳升降,有一定时间性,与脉象的变化相一致。假如脉象和四时不相应,就可从脉象里知道疾病是属于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就可以推究出病人的死期。这里的微妙都在脉象上,不可不细心地体察。而体察是有一定要领的,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开端,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而它的产生又是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其规律。看病时就要遵循着这个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联系起来看问题的诀窍,就可以预知死生了。总起来说:人的声音是与五音相适应的,人的气色是与五行相适应的,而人的脉象则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