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清气进入五脏与五脏中的精气结合,而化生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饮食经过生化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饮食不节,也能伤害形体,气偏盛,也能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化而为气,气也能被五味太过所伤害。

本节论述了药食的气、味与人身的形、气、精、化之间错综复杂的转化关系。万物皆属阴阳,而水火是阴阳的代表。万物都是由阴阳水火生成。就药物、食物而言也是如此。我们曾经说过按照古人的理论事物都是形气统一体,具体说来应该是气、味与形的统一体。气属于阳来源于天,气分寒热温凉四气;味属于阴来源于地,味分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化生精血而成形,所以“味归形”。药食之气,补充人体之气,即“气归气”,此不待言。形之存亡赖于气之聚散,气聚成形,气散无形,所以形由气统摄,故曰“形归气”。这里的气是统摄人体的元气而不仅是药食之气,药食之气进入人体化为元气的一部分。“气归精”,这里的气指禀受于先天的真气,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与后天的水谷之气结合而充养周身,人身的精血由先天真气推动而化生,故曰“气归精”,这里的精是后天之精。“精归化”,这里的精是先天之精,为坎水。天一生水,为五行之先。万物之初,其形皆水,精即水。由精化气,由气化神,这就是常说的精、气、神的顺序,所以水为万化之源,故曰“精归化”。精气神特别是精气之间是相互滋生的关系,所以既说“气归精”,又说“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是“气归精”和“味归形”的另一种表达。食是动词,“获取食物于……”之意,如子食母乳之意。“气归精”故“精食气”;“味归形”故“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是“精归化”和“形归气”的另一种表达。万物化生皆从精开始,故“化生精”。二者的区别在于,“精归化”说的是万物没有化生之前,由精开始化生;“化生精”是说万物已经化生后,由化而产生后天之精。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死,故曰“气生形”。以上论述了正常情况下,气、味、形、精、化之间的相互生化关系。相反,在异常情况下也会相害为病。“味伤形”,味既然能充养形体,五味不节就会反伤形体。气既能化生精,气失调反而就会伤精,故“气伤精”。

“精化为气”,即“精归化”。上文说“气归精”就是气生精,这里说“精化为气”,即精生气。表述完全相反,正反映了精气互根的奥妙关系。如同上文所言天地云雨的关系。雨虽然落于地,但不是生于地,而是由天上的云生成;即气归精。云也不是生于天,而地气上升而成,即“精化为气”。人身的精气也是如此。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精气充实,身体自然强壮。

气伤于味。上文说“味伤形”因为形气是统一的,所以伤形必伤气,五味过嗜必伤脏腑之气。如《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都是味伤气。《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饮食过度损伤肠胃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