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治病的关键,在于深察病人元气的强弱,来寻求邪正变化的机理。如果寻找不到,那么过失就在于对表里关系的认识了。治疗时,应该坚守腧穴的尺寸之数并据此决定治疗方法,不要违背取穴的规则。能这样进行治疗,可以一生不发生医疗过错。若不知取穴的规则,乱用刺灸,就会使五脏郁热,六腑发生痈疡。诊病不能审慎,叫作失去常规。谨守常规来治疗,自然就与医经之旨相合了。《上经》《下经》二书,都是研究揆度、阴阳、奇恒的道理的。五脏之病,表现于气色,取决于颜色,能从望诊上了解病的终始,可以无往而不胜。

本节论述了治病应该避免五过,仔细全面地诊察才能成为高明的医生。提出“治病之道,气内为宝”的重要原则,这也是养生之道应该遵循的。“元气”是生命的原动力,养生就是要养护“元气”这一原动力,治疗就是要恢复“元气”这一原动力。所以,治病之首在于审查“元气”的强弱。“元气”无病,然后再去审查表里之过,治疗疾病就不会有大的闪失了。古代医家都是十分重视“元气”。

清代的徐大椿写了《元气存亡论》,讨论“元气”对于疾病和健康的意义。徐大椿认为“元气”决定人的生死存亡,“元气”存则人生,“元气”亡则人死。患病之人,如果“元气”未伤,即便疾病很重也不会死亡;相反,如果“元气”受伤,即便病情轻微也会死亡。其中有几种情况:有先伤了元气而生病的,这种情况不可治。也有因为疾病而损伤元气的,这种情况不可不防。也有因误治而伤了元气的,也有元气虽然受伤,但不严重的。情况不一。在徐大椿看来,诊察疾病,决断生死,不在于病情的轻重,而在于“元气”的存亡。邪气侵入人体,精气不能接续,元气无所附着,就会受伤。所以,人身处处时时都应该谨慎养护,不能轻易地用药。预防的关键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考虑,不要使疾病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使“元气”保全,自然能够驱邪于外。如果邪气亢盛,则乘元气尚未受伤之前,与之背水一战,不致事后后悔。这就是神而明之的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