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黄帝道:很好!我已经听到关于虚实的各种情况,但还不知道是怎样产生的?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血气混杂,阴阳混乱,失去平衡。这样,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都离了本位,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发生惊狂的病证。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发生内热的病证。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就会心中烦闷、多怒。如果血与邪气在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就会使人气乱、健忘。黄帝道: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像这样血气离了本位,怎样才算实,怎样才算虚呢?岐伯说:血和气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血气涩滞不能畅通,温暖就能使血气消散而易于运行,所以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而血若偏胜了,就有气虚的现象。

黄帝说:人体最宝贵的,就是血和气了,现在您说血偏胜,气偏胜都是虚,那么就没有实了吗?岐伯说:多余的就叫作实,不足的就叫作虚。因为,气偏胜,血就显得不足;血偏胜,气就显得不足。加之血和气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就成为虚了。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那就成为实了。如血和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发生大厥证,得了大厥证,就会突然昏死过去,如果气能恢复就能活,否则就会死去。

本节在前面讨论“神”“气”“血”“形”“志”虚实病变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气血混杂(并)形成的病症。气血是维系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能量基础。气血各居其位又相互协作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推动血循行的动力,血是气生成的源泉。这是气血自身的关系。“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是温煦人体的,血是濡养人体的。这是气血对人体的不同作用。从分布看,血在经络之中,而气布满全身;在脏腑中,血主要藏于肝,气主要藏于肺。从“气为血之帅”来说,血中也含气。但毕竟气血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和所居之位,如果气血混杂,就会发生各种疾病。本节对“气血以并”的机理和导致的疾病做了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