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真人,他能与天地阴阳自然消长变化的规律同步,自由地呼吸天地之间的精气,来保守精神,身体与精神合而为一。所以寿命就与天地相当,没有终了之时。这就是因得道而长生。中古时代有至人,他道德淳朴完美,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气候的变迁,避开世俗的喧闹。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所见所闻,能够广及八方荒远之外。这是能够延长寿命,身体强健的人。这种人也属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能够安居平和的天地之间,顺从八风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从来不生气。行为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仿效世俗而保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外不使身体为事务所劳,在内不使思想有过重负担。以清静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也可以达到百岁。其次有贤人,能效法天地的变化,取象日月的升降。分辨星辰的运行,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追随上古真人,以求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可以延长寿命而接近自然的天寿。
这几节论述养生的四种境界: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几节承接了前文论“寿”的思想,突出长寿是养生的目的和标志。真人是“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至人是“益其性命而强者也”,圣人是“可以百数”,贤人是“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从文中对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描述看,他们达到的境界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特异功能或气功,这些我们不去管它。在他们的修炼功夫中蕴含一个核心思想,即精气神的修炼。对此,我们略作分梳。
文中说到,真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至人“积精全神”;圣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精、气、神是中国生命科学及中医学用来说明生命现象以及指导生命修炼及养生治疗的基本概念。精、气、神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前面已经提及。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古人有不同的说法。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省言箴》里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此言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这里的关系是:气→精→神,而以气为最重要。似乎与一般讲的精→气→神不同。实际上是讲问题的角度不同。张介宾认为:“气义有二:曰先天气,后天气。先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自调摄中来。此一形字,即精字也。盖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可见,一般说的精→气→神是人体后天生命的化生过程,而气→精→神是宇宙先天的化生过程。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气之间是相互化生的关系。精气充足,神的功能自然旺盛。神虽然为精气所化生,神又有驾驭精气、主导生命活动的作用。神藏于心,称心神。如果心神妄动,则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也就随气而亡了。所以在养生中,修养心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求“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故修心养性,调养情志是养生之首务。
这里提出了养生的四种境界,每一种境界的所得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人生应该是一个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境界的过程。孔子描述其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过程时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孔子说自己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岁自己的思想学术就基本确立起来了;四十岁时就不会再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以致没有定见而困惑了;五十岁时已经明白了天道运行的规律与个人的命运是怎么回事了;六十岁时达到了完全与外界、与环境、与他人的高度和谐,无论什么话语听起来都感到耳顺而不刺耳了;七十岁就达到了自由自在而又合乎规矩的最高境界了。
人的生命应该是一个不断攀升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下降的过程。人的生理生命是一个由出生而成长而壮大而衰老而终结的自然过程,但是人的精神生命不应该是这样的自然过程。人到中年之后不能随着身体精力的下降而在精神上也走下坡路,仍然应该像青年人一样不断提升自我,达到一生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这才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