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病属不足的用补法。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呢?岐伯回答说: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你要问哪一种呢?黄帝道:希望都听听!岐伯说:神有有余和不足,气有有余和不足,血有有余和不足,形有有余和不足,志有有余和不足。这十种情况,随气流变,变化无穷。

本节提出了认识疾病的“有余”“不足”的范畴。“有余”即“实”或“盛”,“不足”即“虚”。“有余”“不足”是两种相对的状态,但与“中和”相对又属于异常的病态。在这里,中医学采用了中国哲学的三分法的认识事物的逻辑原则。关于这个问题,请参阅《玉机真脏论》的“春脉弦之象及太过与不及”一节的细读部分。岐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有余”“不足”范畴对人的神、气、血、形、志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五有余、五不足。由于“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的根本仍然是五脏,所以下文才说:有余、不足“皆生于五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