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黄帝说: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药,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上古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的。

黄帝说:现在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镵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了。黄帝说:什么叫作精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呢?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得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心,不能停止,以致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消失,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本节论述了上古之人道德完备,邪气不能侵袭,所以制作汤液只是以备万一;而中古之人道德渐衰,邪气侵袭,服汤液可免病患;而到了当今之人道德大坏,精坏神去,病不可为也。和《移精变气论》一样,认为身体健康取决于自身正气的强弱。而正气的强弱又决定于道德水平。大家可能会感到疑惑,道德和健康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道德和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首先,古人讲的道德,特别是道家的道德和我们今天理解的道德的内涵有较大差别。我们今天一般看一个人是否道德,总是看他做的事情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什么后果。如果是积极的结果,我们就说这个人是道德的,反之,则认为是不道德的。这是对道德狭义的理解。古人特别是道家对道德的理解则是广义的。我们看老子《道德经》并不是在教训人们如何做道德,如何做不道德。而是反复地讲天如何,地如何,人如何。道为天道,德为人德,人德得之于天道。道为总说,德为分说。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德为人或万物得之于道的内在品性,所以古人理解的道德主要是指向自我,而非指向他人,道德主要是对自我的要求。现在无论做了什么事,只要不影响他人和社会,就认为与道德无关,就不做道德评价。而古人则不是这样,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悖逆了自然法则,就认为是不道德的。所以本节所谓的“道德稍衰”是说中古之人不能遵循自然天道而生活,背离了养生之道,所以“邪气时至”。证之今日和过去的人类历史,我们说道德确实和健康有密切关系。我们能够发现那些道德高尚,关爱他人,心胸坦荡,内心快乐的人往往是健康长寿的。孔子说“仁者寿”,诚哉斯言!

那么《内经》圣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呢?据《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大论》《移精变气论》等有如下表述:“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志意治”,“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总结一下:内心安宁,志意闲淑,嗜欲适度,不为物累,以虚无之道为追求的最终目的。总之,不为物役,自得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