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本节论述了水饮的疏布代谢规律,指出水饮的代谢是与四时五脏阴阳相符合的,并且能够从脉象中反映出来。水液进入胃里,分离出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膀胱。这样,气化水行,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可以测度的经脉的正常现象。

从原文的论述可知,中医认为水饮(水液)的代谢是从入胃开始,入脾,入肺,入膀胱。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胃和肺与膀胱。实际上,五脏与水液代谢都有一定关系。因为水液是布散在五脏周身的。要说明的是古人对水饮的理解与现代有所不同。现代医学认为水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水占人体体重的60%~70%。水单独或水随着由饮食物消化而来的营养物质输送全身,参与生理代谢。

中医认为,水饮入胃之后,只有其中气化的“精气”才能向上输送到脾脏,而没有气化的水液不能上输,只能向下流入膀胱。当然,在膀胱的水液还可以再气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种认识的形成显然是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结果。因为在自然界中的水液只有蒸发为水汽(气化)才能上浮于空中。所以,在胃中的水液只有气化的才能上升于脾,进而上输于肺。王冰注:“水饮流下,至于中焦,水化精微,上为云雾,云雾散变,乃注于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