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黄帝说:前人之经论中曾说:治寒病用热药,治热病用寒药,医生不能废除这个准则而变更治则。但是有些热病服寒药而更热,有些寒病服热药而更寒,原来的寒热二证还在,又发生新病,应该怎样治呢?岐伯说:各种用寒药而反热的,应该滋阴;用热药而反寒的,应该补阳。这就是求其属类的治法。黄帝说:说得好!服寒药而反热,服热药而反寒,道理何在?岐伯说:只治其偏亢之气,所以有相反的结果。黄帝道:有的没有治偏亢之气也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岐伯说问得真详尽啊!这是不治偏嗜五味一类。五味入胃以后,各归其所喜的脏器,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积累日久,便能增加各脏之气,这是五味入胃后所起气化作用的一般规律。脏气增长日久而形成过胜这是导致病夭的原因。

本节提出了按照“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常规治法,而寒热犹在而且发生了新病的治法是“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适用于实热、实寒之证,而对于虚寒、虚热之证并不适合。这是因为虚寒、虚热之证,在表面上看也出现了寒、热之象,但其形成的机理与实寒、实热不同。虚寒、虚热在本质上是由于人体的阳虚和阴虚所致。因此,只是针对病象的寒热施治,即所谓“治其王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针对阳虚和阴虚的病因施治才行。这种情况与前面讲过的真假寒热用反治法不同。真假寒热反治法,在本质上依然是针对病情的正治法,不过是在使用方式上顺应病势而已。而这里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是因为病因认识错误造成的。

本节最后论述了五味偏嗜之害。中医认为五味分入五脏,入某脏之味就增长某脏之气,因此,长期偏嗜某味则使某脏之气亢盛,造成五脏之气的平衡失调而发病。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饮食是养生之具,但饮食不慎,也能伤生。这是应该谨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