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本节论述了营卫之气及宗气的生成、分布及功能。黄帝说:营卫的运行怎样呢?伯高说:水谷入胃后,所化生的精微部分,从胃输出后至中上二焦,经肺灌溉五脏。它在输布于全身时,分别为两条途径,其清纯部分化为营气,浊厚部分化为卫气,分别从脉内外的两条道路运行于周身。同时所产生的大气,则聚于胸中,称为气海。这种气自肺沿咽喉而出,呼则出,吸则入,保证人体正常呼吸运动。天地的精气,它在体内代谢的大概情况,是宗气、营卫和糟粕三方面输出,但另一方面又要从天地间吸入空气与食入饮食物,以补给全身营养的需要。所以半日不吃饭,就会感到气衰,一天不进饮食,就感到气少了。

关于出三入一:历代注家解释不同。马元台、张景岳认为是指谷食之气呼出三分,天地之气吸入一分而言。杨上善则说:“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须资食,充其肠胃之虚,以接不还之气。”

意思是气海中的谷食之精气是随着呼吸出入的。在呼气时,谷食之精气出去三分;等到吸气时一分又回还气海,所以人需要不断饮食来补充肠胃之虚,接续呼出不再回还的气。杨上善的说法指出了饮食与呼吸之间气的变化关系。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也要消耗气,所以需要不断地通过饮食来补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出三入一”。

任谷庵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盖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其津液溉五脏而生营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意思是五谷进入胃中之后,分为糟粕、津液、宗气三类,这就是所谓的“出三入一”的大致规律。因为进入胃中的是五谷,而从胃输出变化成的糟粕按次序传导到小肠、大肠而排出;其中的津液则灌溉五脏,输出营卫之气;其中的宗气积聚在胸中,主司呼吸。胃中五谷之气所输出的有三条途径,所以半日不食气就衰减,一日不食气就缺少了。任谷庵的理解,比较合乎经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