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本节论述了阴阳在人体及疾病分类和治疗中的运用。黄帝问少师说:我听说人的先天禀赋,有刚柔、强弱、长短、阴阳的区别,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少师回答说:就人体阴阳来说,阴当中还有阴,阳当中还有阳,只有了解了阴阳的规律,才能很好地运用针刺方法,了解疾病发生的情况,才能在针刺时做出适当的手法,同时要认真地揣度发病的经过与四时变化的相应关系。人体的阴阳,在内合于五脏六腑,在外合于筋骨皮肤,所以人体内有阴阳,体外也有阴阳。在体内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体外的,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因此,病在阴中之阴的,当刺阴经的荥穴与输穴;病在阳中之阳的,当刺阳经的合穴;病在阳中之阴的,当刺阴经的经穴;病在阴中之阳的,当刺阳经的络穴。这是根据阴阳内外与疾病的关系,而选取针刺穴位的基本法则。

阴阳也可以作为疾病的分类准则:病在阳经的叫风,病在阴经的叫痹,阴阳两经都有病的叫风痹。病有形态变化而不疼痛的,属于阳经一类;病无形态变化而疼痛的,属于阴经一类;没有形态变化而感到疼痛的,是阳经未受侵害,只是阴经有病,赶快在阴经取穴治疗,不要攻治阳经;有形态变化而不感觉疼痛的,是阴经未受侵害,只是阳经有病,赶快在阳经取穴治疗,不要攻治阴经。阴阳表里都有病,忽然有形态变化,忽然又没了,更加上心烦,叫阴病重于阳,这是所谓的不表不里,预后不良。

上文出现了“五腧穴”,这里做一介绍。五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简称“五输”。古代医家把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经气流注从小到大,由浅到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说明经气运行中每个穴的特殊作用。经气所出,如水之源,称为“井”;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细流,故称“荥”;经气所灌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畅通的河中流过,故称“经”;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

“井”,繁体字作“丼”,是象形字,是水井的形象。井是井框,中间的“丶”是吊桶。水井一般较深,是汲水的源泉,以此比喻经气的发端。荥是小水流。《说文·水部》:“荥,绝小水也。”《淮南子·泰族训》:“故丘阜不能生云雨,荥水不能生鱼鳖者,小也。”经气由“井”发出的第二站,如水流还小,故以荥喻之。《说文》云:“俞,空中木为舟也。从亼,从舟,从刂。刂,水也。”段玉裁改作“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并注云:“合三字会意。”人坐在舟中在水中行,当然也可以运输物资。加车表示用车在陆地运输。《内经》把“输”字用于医学,表示人体气血及代谢物质的转输。“经”本意是织布的主干,即经线。经气经过了“输”而至“经”已经很开阔畅通了,故以“经”喻之。“合”就是百川汇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