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细读】

本节论述的是食气,即食物中所含的精气入胃后的输散分布过程。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到肝脏。经过肝的疏泄,将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于筋。食物入胃,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气,注入于心,再由心输入血脉。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上达于肺,肺又将血气送到全身百脉,直至皮毛。脉与精气相合,运行精气到六腑。六腑的精气化生神明,输入留于四脏。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取决于阴阳气血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来,气口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本节详细地论述了食物之气在体内的疏布代谢过程,并指出阴阳气血的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内在的气血运动状态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可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论述的食气输散分布过程并不是古人通过科学实验获得的科学结论。而是古人结合当时的解剖学水平,对人体可见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的观察,再依据哲学思维形成的理论。与现代实验科学的结论有很大差别,可以说带有很大的猜想成分。但这并不影响其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因为中医本来就是一种以古代哲学思维为主导的宏观整体医学。这种医学,与现代的科学的医学相比是各有千秋。中医有不如西医(现代医学)之处,同样,西医也有不及中医之处。中西医学应该相互配合,不应该厚此薄彼。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古代的所谓“哲学”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思辨”的哲学,而是对自然、人生的宏观的整体性知识,是可以被检验的。在这个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其中的自然哲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共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