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
黄帝问道:人体内脏与其外在表现的关系如何?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实血脉,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肺是气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功用是充实肌表,是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应。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是封藏、储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其荣华表现于头发,其功用是充实骨髓,是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是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脾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营气所生的地方。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实肌肉,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叫作器,能排泄水谷的糟粕,转化五味而主吸收、排泄。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明代大医家张介宾对《内经》的类分中的第三类就是“脏象类”。“脏象”,古作“藏象”。脏,即“藏”。我们常说的五脏六腑中的“脏腑”,古文作“藏府”。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藏府”的本意是人建造的用来存储物品的建筑物。
“藏”,《说文新附》:“藏,匿也。”徐铉等按:“《汉书》通用臧字,从艸后人所加。”《说文》:“臧,善也。从臣,戕声。”杨树达《释臧》:“盖臧本从臣从戈会意,后乃加爿声……甲文臧字皆象以戈刺臣之形,据形求义,初义盖不得为善。以愚考之,臧当以臧获为本义也。”“臧获”者即猎物,猎物当然是于己有用之物,有用之物,就要收藏,引申有收藏之意,所谓“藏,匿也”。由收藏而引申为藏物之所的意思,后来藏物之建筑物命名为“藏”。《玉篇》:“藏,库藏。”《史记·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又可以表示君主储藏珍贵之物的所在。藏又有“深”意,《广雅》:“藏,深也。”所以,“藏”主要就是深藏贵重宝物而不轻易移动的一类建筑物。《内经》引申其意把人身中具有储藏精神气血功能的器官命名为“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后世为了区别,创造了“臓”字表示人身之“藏”,今简化为“脏”。
《说文》:“府,文书藏也。从广,付声。”按:金文府字或加贝。本义为库藏处所。“府”字也有多种引申,其中有“聚集”之意,从动态看,有“聚集”就意味着其后有疏散,是聚散的循环往复过程。后来,府指上古的仓储机构,所藏六类税收物品由六个部门分管。《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注:“六府,主藏六物之税者。”
古代医学家解剖人体发现人体中的内脏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存储可见的饮食水谷的以胃肠道为主的管道系统。这一类内脏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存储的食物要不断更换。另一类内脏不存储饮食水谷,或有气或有血,或有其他什么东西,而且这类内脏具有静止的特性。因此,中医学就把它们分别命名为“藏”与“府”。外界的“藏”“府”作为藏物之所均有藏匿之意,与人体器官藏匿精气神、气血津液、饮食水谷具有相似性。
分言之,藏,所藏为珍贵之物,深藏不经常移动(如宝藏、道藏、佛藏、儒藏之称,可见其贵重);而府所藏之税收之物,要经常进进出出。所以,中医认为,藏与人体中由地气所生的一类器官功能相似,故将其命名为“藏”;而府与人体中由天气所生的一类器官功能相似,故将其命名为“府”。《素问·五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后来,在“藏府”二字上加了月肉旁,以示人体的藏府与外部的藏府区别。
象,就是事物的形象,是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到的。王冰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藏”与“象”的关系是内与外的关系,藏居于内,象见于外。“藏”与“象”是隐与显的关系,藏隐于内,象显于外。“藏”与“象”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外在的形象信息,反映内里藏府的变化。“藏”与“象”是一与多的关系,藏为一,而反映藏的象为多。因为藏与象之间存在着以上的关系,可见的象的变化可以反映不可见的藏的改变,中医学就是以此作为诊察疾病,研究病因病机的基本原理的。